第209章王朝败家子-34-明英宗朱祁镇
【十月,瓦剌大军在也先的率领下进攻北京,主力集中在德胜门和西直门。
于谦则是亲自指挥,而明军依托城墙和城防设施顽强抵抗,他之前的布置都起了作用。其中德胜门一战,明军成功伏击瓦剌,重创敌军。
最后,经过数日的激战,瓦剌损失惨重,始终无法突破明军防线,最终在十一月初撤退。
有赖于朱祁钰和于谦的果断决策和指挥,以及北京军民的众志成城,这场北京保卫战以明朝的胜利告终。】
【此战的胜利也成功地稳定了明朝的局势,避免了亡国的危机。
而于谦也因为指挥有功,被誉为民族英雄。
其中,坚定支持着于谦的朱祁钰,他的统治也得以延续——至少,这位仓促登基的前郕王现皇帝陛下,在这场胜利之后,证明了他的决策是正确的,所以他的皇位稳定了不少。】
朱棣看着想一出是一出、最后葬送了大明二十万大军的朱祁镇,又看了看意志坚定,誓守北京的朱祁钰,幽幽叹气。
朱棣:“你说,当时的你是怎么选的人呢?”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大家也知道这是在对谁说话。
朱瞻基也沉默不下去了,但他能说什么,他现在一个儿子都没有呢!
“举大事必慎其始终。儿孙知道以后该怎么做。”
他也明白,涉及到立太子这样关系国本的事,是一定需要慎重再慎重的。他也不想明朝就此断送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等以后他一定不会完全看自己喜欢了。
有时候,合适比喜欢更重要。
朱棣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也只是点了点自己这个有点性情中人的孙子,见他知道了,就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回水幕上。
倒是旁边的朱高煦有些咬牙,就这样轻飘飘地过去了?
但这边有着朱棣的压制,总体氛围倒是还好。
但在景泰一朝,就没有这样“和谐”了。
朱祁钰看着水幕上明晃晃地对朱祁镇的不满,有些坐立不安。
他是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当初镇守北京也算是被赶鸭子上架,本以为是等到明军凯旋归来即可。结果谁能想到二十万大军呢!就这样没了,还有众臣皆死、朱祁镇被俘等的发展。
不要说留守京都的这些大臣了,他看到前线传回来的战报也是傻眼。
到了后面,瓦剌还进军北京,势如破竹。于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那个时候他当真是对朱祁镇气得不行,没本事就不要揽摊子,大明又不是没有将军,哪里就需要你一个皇帝上前线,你又不是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逞什么能啊!
而当时朝臣们还分成两派就要不要南迁吵个不停,他只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工具人,只能看着他们在那里吵。
只能说幸好最后他压下了其他意见,听从了于尚书的意见,守住了北京。
有了这等成绩,他登基之后的政令还是推行的更加顺畅一点的。现在想起来当初的紧急危险,还是有些心有余悸。
但现在看着玉不识对朱祁镇毫不留情地批评,他只能强制自己稳住了表情,不要太表露自己的幸灾乐祸,毕竟他身上的皇位可是从朱祁镇身上接过来的。
不过他看着水幕,又想起之前于谦的提议,有些头疼。
当真要接回朱祁镇吗?
他其实是不愿意的。谁知道他回来后会作什么妖?而且之前天幕也还是说了,后来朱祁镇又复辟了,他和于谦等人都没有好下场。不过想来也是,就自己这位皇兄的性格,怎么可能给他们一个好待遇呢?
不过他也有些想不明白,朱祁镇是怎么夺回皇位的?他现在也慢慢理顺了朝政,对于朝廷的控制力不说多么强大,也不会那么不堪一击,所以朱祁镇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在这边思考着,群臣在底下也思忖讨论着,而天幕也是在继续直播——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因为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
但是瓦剌现在倒是愿意放人了,可是景泰帝不高兴接受了。
现在的朱祁镇对于哪一方来说,都是麻烦。
《明史列传》中记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就像记载中所说的,景泰帝其实是有些不情愿的,虽然突如其来他就登上了皇位,但他都做了皇帝这么些日子了,大权在握,他肯定也是不愿意就这样放手的。
而朱祁镇身为“太上皇”,不管迎不迎回来,都是麻烦,但他依旧得面对。
其实景泰帝虽然最后听从了于谦的意见,但他的本意只是派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
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
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
——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
《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而《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