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分师涤谍
人生...归处...
人生何为归处,往往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
不如意时,痛思归处;穷尽一生,终念归处。
只是,前者茫然,后者清晰明确。
光寒、夜心和云镜的归处在北疆,她们从北疆而来,亦要葬在北疆的黑土之下。
眼下,是该送她们回去了,三口棺材已在军营中停放,上面也覆上了镇北军的旗帜。
沈安若有意留下月华暂统王军继续镇守西南边关,并嘱咐丹阙看护好病榻上的六位女将。
她自己则要率领三十万王军亲自护送光寒、夜心和云镜的尸身返回北疆。
事实上,在接下遏摩国圣女梵珞娅的国书后,西南边关就不需要再有驻军了。
可无驻军便也无法防患于未然,留十万王军在边关应也足够,即便梵珞娅再次借兵,也能应对。
但,原镇西军大营中的眼线仍未挖出,作为当今圣上萧文景的眼线必也对西南边关局势了如指掌,必会审时度势想尽办法混入返回北疆的队伍中,从而顺理成章的成为镇北军的一员。
如此,不仅可以继续为萧文景传递情报,也能实时观测北疆的动态。
沈安若既能想到这一点,也自知此次分兵是挖出眼线的最好时机。
所以,她提前宣告分兵的消息,让四十万王军自行选择去留。
待四十万王军有了决断后,她便命人带上三口棺材,率领三十万王军朝北疆进发。
随她同行的只有四位女将,分别是素秋、星烁、晓霜和冬寂。
她之所以会带上这四位,也是有原因的。
——素秋善于收集军备、粮草,能分辨山野万物将其做成食物;星烁擅长夜袭,可在夜间破敌,如入无人之境;晓霜擅长在极端天气下行兵,懂得如何善后,亦能躲避敌踪;冬寂善于伏击、奇袭,可在冰雪下待上三天三夜不被敌军察觉。
有这四位女将在,沈安若所率领的三十万王军也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然,一路之上,沈安若却多次改变行程,并没有选择直达北疆的道路,反倒专挑小路,还多次欲向景都皇城进发。
这多少就有些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起初军中尚无闲言碎语;可日子一久,军中便也有了猜疑声。
沈安若当然也能听到不少猜疑,但她并没有过多理会。
因为,三十万王军中混杂着十万镇北军,这也是她能有绝对底气的原因。
没错,她带上了由十一位女将带去西南边关的十万镇北军,现下留守在西南边关的十万大军其实全是原本的镇西军。
只要有十万镇北军在,即便三十万王军中有二十万人曾是曹杰逾的部众,她也无惧。
就在她第三十三次改变行军路线,再次将“矛头”对准景都皇城时,萧文景的眼线终是按捺不住了,竟在一个风清气朗的早晨暴露了身份。
沈安若当即下令秘密抓捕,在她无法确定是否还有其他眼线存在的情况下,也将擒获的眼线直接押至她的营帐中,对外仍表现出一切正常的假象。
使她没想到的是,这眼线竟是一个她所熟知的人,这人不是别人,而是江离。
是的,江离——就是那个曾被她唤至身旁问话的清秀白净小兵。
在她见到江离后,积压在心中的所有疑惑似也在瞬间有了答案。
——江离作为镇西军主帅曹杰逾帐前的执戟郎,的确有探听消息的便捷身份。
——可他所探听到的消息也一定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他传递给萧文景的消息中至少有一半是加上了他自己的猜测和遐想。
或许,曹杰逾确实说过对遏摩国圣女梵珞娅一见倾心的言语,也的确表明过可以前往遏摩国避难,但,这些只言片语并不能完全代表曹杰逾的真正意图。
这就相当于素秋曾在无意间说过喜欢星烁,可说过喜欢并不代表就一定会去表明心意;这也相当于晓霜曾透露过自己最信任的人是冬寂一样,晓霜信任冬寂并不代表着晓霜在危难之际就一定会投靠冬寂。
以往,沈安若只觉流言蜚语最是害人不浅,可如今她才察觉比流言蜚语更害人的乃是由只言片语汇聚而成的猜测。
——单凭只言片语便就认定一人有错、有动机,这也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凡事总要依据事实说话,绝不能附加上个人遐想与偏见。
——否则,这个社会岂不乱套了?总爱信口开河的漂亮国特特,若是遇到江离这种外部情报员,恐怕也早就被狙杀千百次了...
不过,使得沈安若感到可笑的还是“江离”这个名字,试问哪位父母会为自己的孩子取一个“离”字呢?
饱读诗书之人或会引经据典将“离”字用在孩子身上,但也通常不会单用。
再说到寻常百姓就更不会使用“离”字了,只因越是普通的人就越有忌讳,不仅忌讳颇多,还颇受礼仪教条限制。
对他们而言,孩子能够平安顺遂才是一等一的大事,他们会为孩子起一个类似于“狗蛋”的贱名,却永远不会用“离”字作为孩子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