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章 风向标(1 / 2)

第1215章风向标

工作组入驻红星厂的第五周。

一个多月了,十几个人带着抽调和借调来的干部,整整在红星厂查了一个多月了。

结果如何没有知道,但大量的资料调查和走访,所有人都看到了。

厂领导们从最开始的惶惶到现如今的习以为常,早就恢复了一贯的冷静和从容。

上面是如何布置的,他们不清楚,但总不能听龙叫就不过年了。

年底了,业务、财务、销售等等,各部门、分厂忙了个四脚朝天。

幸亏今年各机关单位的人员呈现爆炸式增长,应对今年的总结显得并不是那么吃力。

当然,关于兼并工作的整理和整顿工作还在继续,红星厂在人事整顿期间还派驻了一些工作组下到分厂。

目的是要帮助这些新兼并和成立的工厂完成机关和人事管理制度变革。

要符合红星厂现有的管理节奏和工作制度,从根本上保持一致。

这有利于未来即将开展的集团化工作,更要在红星厂晋级时交出一份光彩夺目的答卷。

所以,即便是年关岁尾,人力充足,可机关上上下下还是显得聪明。

这可不是做给工作组看的,更不是做给领导们看的。

为了尽快完成扫尾工作,推动各项指标在最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冲刺,全厂上下团结一心,迎接新年。

在这份忙碌当中,工作组的工作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

甚至当看见工作组组长杨骏整天跟在李学武的身后,大家还忍不住地在工作之余调侃起了两人。

而李学武也被大家玩笑,说上面的领导器重他,这是要进步了。

狗屁吧,李学武现在真想掐死杨骏,这狗东西周日并没有吸取教训。

他都已经明确表示不喜欢他跟着自己了,这人像赖皮缠似的。

新的一周,新的工作,不变的是他屁股后面的尾巴。

李学武也懒得搭理他了,该怎么做事就怎么做事,不能被他影响到。

至于说杨骏是什么心思,到底是像周末他表达的那样,想要通过李学武的视角看看红星厂,还是别有目的,李学武都不怎么关心了。

早晨他到办公室的时候,杨骏已经给自己泡好了热茶,一进屋便见对方捧着茶杯坐在沙发上品茶了。

李学武能怎么办,总不能在门口立一块牌子,杨骏与狗不得入内

他只是笑着打了声招呼,然后在彭晓力的帮助下开始处理公务。

早晨这会儿来汇报工作的主要还是副组长于德才,以及各部门有要紧事务的负责人。

他早就在办公制度推广是强调过了,不希望各科室有申请签字的事频繁地出现在他办公室。

有申请需要签字的,每天早晨或者中午交到综合办,由综合办统一交给彭晓力来安排审核。

不要对纸质办公太过于自信,李学武刚刚接手保卫处的时候,很多提交上来的申请都有错误。

小学生都不会犯的错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申请报告上。

四十米长的大刀,五厘米高的冰箱,这种笑话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而这种申请,谁签字谁就会成为大笑话,甚至有的领导连成串地变成笑柄。

你说后世那些裁决书上出现的错误,是书记员打错字,没检查吗

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她检查了,也有可能疏忽了。

领导在审阅的时候马虎,没注意,就签发了,结果贻笑大方。

在李学武变更了保卫处办公制度以后,这种情况基本上没再出现过。

在他审阅签字以前,综合办在收集申请的时候会提醒出明显的错误。

到了彭晓力那里,会对一些较为隐蔽的错误和不可能通过的条件进行标注提醒,然后退回重报。

真正到了李学武案头上,基本上都是符合标准的,没有常识错误的。

而周一这天,杨骏便仔细考察了这一办公制度的优秀性。

彭晓力把所有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重新排序,甚至精确到了时间点。

而李学武能在很短的时间获取到必要的信息,快速地对相关文件进行审批和处理。

当然,在这段时间里,办公室不时地有人进来汇报工作。

甚至有一些特殊申请,是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亲自提交上来的。

在审阅申请的过程中,负责人也要接受李学武的问询。

杨骏仔细观察了李学武的工作状态,他基本上是没有停顿和休息的。

也就是说,从早晨上班进屋以后,他就坐在这里,一份份文件提交到他的手里,再回到秘书的手中。

办公桌左边厚厚一摞,慢慢地削减,转移到了右边。

然后右边的文件,经由秘书处理,或是归档进柜子,或是带出去交给综合办以及其他部门来处理。

这期间,办公桌左边的文件也许会增多,因为有管委会领导的秘书把相关的文件递交过来。

李学武不仅仅要负责保卫组的工作,还要负责管委办组织协调工作。

他要处理的文案工作每天都特别的多,如果不是有熟练的秘书,优秀的制度,恐怕干九九六都完不成。

可就是这种李学武和彭晓力早已习以为常的工作节奏,却是正经地让杨骏震惊了一把。

他就坐在李学武的对面,李学武看没看文件,工作态度认真不认真,一目了然。

甚至拿了李学武批阅好的文件仔细查看,他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思维之敏捷,思想之先进,能力之超群,业务之精湛,让杨骏汗颜。

这样牛哔的年轻人,他还是头一次见到,听说是听说,眼见为实。

以前老有传言说,z先生的工作效率就特别的高,有耐心是一方面,工作方法就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再看眼前这位李副主任,工作起来,颇有一种渊渟岳峙的感觉。

当然,站在杨骏的角度,他只是惊艳于李学武这么年轻就拥有了这份气度,而非没有见过能力或者世面。

一个老头开着法拉利,和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小姑娘开着法拉利,谁更让你眼气

答案当然是都特么眼气!

因为站在路边看的人没有法拉利,可如果你开的是保时捷呢

那没说的,老登早晚要死,奋斗一生了,万年享受一下值得原谅。

换句话说,二十岁的小姑娘……那车不是亲爹的就是干爹的。

人心如此,杨骏也会这么想。

看李学武如此优秀,内心难免要嘀咕:他的家庭如何,岳家如何啊

——

“这一次改款换代是全面的,”王志站在方桌前,依照桌子上摊开的设计图纸,给李学武介绍着情况。

李学武的办公室不小,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是依照高标准来要求的。

办公桌、沙发、茶柜、文件柜等等,最近因为需要又添置了大方桌。

为什么要添置一张大方桌呢

因为这间屋子里没有地方铺看图纸,而李学武又经常要看设计图纸。

包括工程、机械、建筑等等。

方桌很大,图纸铺开一目了然,没有准备椅子,这样站着看方便。

这就像一张沙盘,只不过他不需要打仗,看图纸就够用了。

围在桌子旁的有李学武,有夏中全,有车辆研究所所长王志,以及羚羊项目的相关设计师。

当然,也有跟屁虫杨骏。

他是不懂设计的,他也不是来看图纸的,他是来看这些人的。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察其所安,这是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个管理体系必要的过程。

“发动机我们延续了原本的设计思路,但充分借鉴了日产技术。”

王志微微弓着身子,用铅笔在图纸上比划着几处特别的位置。

学过工程制图的读者都知道,手工绘图是一项特别要紧的基础。

不会作图的,基本上到不了设计处,更进不了设计项目组的大门。

你看后世cad、pre这种电脑软件画出来的图纸标准。

但在这个时候,手工绘图的标准一点都不差电脑软件。

发动机设计图纸展现出来的是剖视图,也就是一半一半。

讲什么技术,讲什么先进,李学武能听懂大部分,因为他真学了。

身后书架上有彭晓力为他找来的汽车工程相关书籍,还有国外的书。

不仅仅是汽车工程,红星厂很多业务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他都学,就算是大部头他也会坚持啃下来。

这还不包括他要啃的那些组织理论书籍,所以上班时间不都是用来处理文件和公务的,还包括了学习。

当然了,这并不是在假公济私,干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领导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包括了业务和组织。

不懂业务和组织,还想领导群众干工作痴人说梦了不是。

就像现在,车辆研究所的工程师来给他汇报工作,他要是听不懂,问不出来,那他在这个位置上还有啥用

老李当然是听不懂的,但他够鸡贼,只要确定李学武能听得懂就行。

因为他自信能控制住李学武,李学武懂了,就等于他懂了。

有李学武把关各项业务,他便可以高枕无忧。

杨骏便看出了这一点,对李学武的看法愈加的深刻。

——

“缸体材料和加工工艺是我们这一次研发二代发动机最大的进步。”

王志看了一眼杨骏,迟疑着隐晦地提到了奉城一机厂的数控加工中心。

正因为有了这种大杀器,红星厂的设计团队才有信心推出二代发动机。

你说数控车床有多金贵,金贵的不是车床,而是其具有的精度。

据说啊,当初霍先生搞进来一台,怕没有人会用,特别“请”了一位“三哥”工程师当老师。

当然了,这都是传言,不足为道。

但对于数控车床的看重是真的。

“动力方面能提升多少”李学武敲了敲发动机图纸问道:“油耗能减少多少生产环节会不会产生更多成本”

“还有,”他指了图纸上的几处细节问道:“这些零部件能够实现供应链采购吗还是需要我们自产”

“我们更倾向于自产。”

王志看了一眼总工夏中全,坦然地讲道:“为了保证发动机的设计精度,最好是交给……嗯,是这样。”

交给谁他没说,数控技术在红星厂内部属于保密项目,奉城那边只有技术小组和保密车间的技工知道。

京城这边是技术处和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和工程师们知道。

虽然知道的人很多,但关键性和重要性是不用强调的。

红星厂保卫组保密科不是吃素的,查到了真要动手的。

因为有杨骏在场,所以他含糊了一下,继续讲道:“不仅仅是发动机,二代底盘技术和传动技术。”

工程师配合地准备好了相关的图纸,王志点着上面解释道:“这些精密零部件最好都要执行这一生产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设计指标。”

“相比较一代发动机,革新了设计思路,吸取了先进经验,使用了新的缸体材料和生产技术的二代发动机至少能提升百分之三十的动力,以及减少百分之二十五的燃油消耗……”

李学武手扶着额头,听着他的介绍,心里也在盘算着具体的数据。

你是不是觉得提升百分之三十的动力,减少百分之二十五的燃油消耗,这数据有点太过于夸张了

二代比一代提升了这么多

关于这一点,李学武还是能够理解的,不是红星羚羊二代发动机有多牛哔,而是一代发动机太垃圾了。

完全仿制的威利斯发动机,仅在当时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提升。

也就是说,将近三十年前的技术了,不然红星厂也不能快速吃透它。

这款发动机唯一的优点就是简单,简单到红星厂这种零基础的小白借着时代的红利攒了一波技术就给吃了下去。

而在吃透这一发动机设计思路和技术的红星厂发动机研究所推陈出新,借助不断引进的先进技术,快速点满了科技树,开始走自主研发。

生产条件因为李学武的灵机一动,从原本的捉襟见肘,成了现在的绰绰有余,项目这边弹冠相庆。

因为生产条件的提升,设计难度被大大降低了,至少在生产工艺方面,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基础。

王志所强调的,这些精密零部件必须交由数控车床来生产,就是这个原因。

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是以实现数控生产为依据,现在要交付设计了,自然也要强调这一生产思路。

当然,真要实现了这一思路,那提升的差距可不就是这么大嘛!

原本百公里十五个油,现在十一个多一点,差距大不大

原本六十匹马力,现在将近八十匹,提升的大不大

已经很大了,这个时间,路虎用了一款直列六缸3.5l的发动机,动力也才135匹,这可是四缸发动机啊。

他这么说着,李学武就这么听着,心里却是在想着数控加工中心的事,以及奉城一机厂数控车床的研发项目。

从小鬼咂答应给数控加工中心的那天起,红星厂就已经组织了相关的设计领导小组。

目的是快速攻克这一设计难题,甚至不惜找关系调用了轻机械研究所的数据和研究成果。

老李为此还给对方拨付了5万元的借阅费。

咋说呢,这钱的值不值就得看奉城一机厂在多快时间内拿下这个项目了。

轻机械那边是搞研究的,奉城一机厂那边是从实际生产出发。

两边都有数控车床的研究基础,双剑合璧的效果到底行不行,李学武的心里也挂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华清这边出了不少教授和工程师过去做支援,也是为了学习技术。

国内目前应该是没有数控加工中心的,就算是有,那也是保密项目。

红星厂的这台机器,可以算得上是镇厂之宝了,绝对能吸引到大批的高精尖人才来学习和打工。

王志汇报完,夏中全等人又讲了一下红星羚羊二代的生产设计情况。

内部更新了设计,更广泛地应用了新材料,包括特种钢和塑料等等。

甚至连座椅都应李学武的要求和思路进行了重新设计。

工程师特别带来了一张,就架在了木头椅子上让李学武试一试。

李学武倒是没着急去试坐,而是又问询了外观设计和其他技术升级的情况。

换代必须有新意,可不能学日系和德系汽车,嘴里喊着换代,实际上换汤不换药,把高端车的技术下探。

这叫泥马换代

叫技术贬值更好一些吧!

红星羚羊二代在外观整体设计上延续了一代的硬朗作风,但也增添了不少城市和时代中国风元素。

比如手摇玻璃的技术,比如软装密封条技术,比如内置音响喇叭等。

夏中全对汽车设计的了解还是从李学武这开始的,他在给李学武汇报的时候特别注意了外观上的内容。

李学武总体来说还是满意的,细究了几个点,特别强调了相关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实施预备方案。

因为这款车是从去年开始立项设计的,到今年拿出设计方案,真正实现量产或者改款,应该在明年三月。

也就是说,一代羚羊仅仅会生产八个月左右,以超低的价格和廉价的质量先突破市场,给二代羚羊铺路。

二代羚羊在生产技术和设计成本的增持下,售价不会明显提升,但会更加地细化销售市场。

最新小说: 重生之投资大鳄 重生之大赢家 念念不忘,景少的爱妻! 花都贴身高手 逆天鬼医:傻王戏邪妃 加油啊,武医生 柯南之假酒的自我修养 近身强少 替嫁娇妻不好惹 花都超级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