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叼烟,盯地图半天的周正在冥思苦想,尝试从摆在面前桌上的地图里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不长的一会儿过后,已经下定了决心的周正终于沉声开口。
“不能让海马斯在我们的地盘上来去自如,得想个办法引蛇出洞,让这玩意儿钻进我们的圈套里上钩。”
“这种高精尖装备就算是未来科技部队都没多少保有量,只要能干掉几辆,就能对敌人这种胆大妄为的冒险行为造成极大震慑。”
“不敢说以后都不会再遇到海马斯袭击,但起码能让未来科技收敛一点。让他们再把这逼玩意儿派进我们的地盘前,好好掂量掂量,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可能是多么难以承受。”
“.......嗯,是有这个必要。”
一想到自己老家三天两头被未来科技的海马斯洗地,再叠加上俘虏收容再教育工作隔三差五挨炸、伤亡惨重。
安德罗就怎么想都觉得这肯定不是回事,周正说的没错,无论如何都绝不能让海马斯这种鬼东西,在自家地盘上随心所欲、来去自如。
更不要说这种渗透式的远程高精度重火力打击,一旦持续时间过长,变成常态化的话。
那么部队士气、底层民意等多个方面都会出问题,到时候麻烦可就大了。
虽然周正常说“一款先进装备无法改变现代战争中的敌我态势”,但有一说一,如果因此就完全忽视一款先进装备。对敌我态势构成的影响,那也是走另一个极端的不切实际。
“可......我们该怎么做?听完你刚才说的那些,我总觉得这海马斯......嗯,就像会咬人的兔子一样跑得飞快,我们似乎既没有合适的装备,也缺乏这方面的处理经验来消灭这东西。”
安德罗所言的问题,周正当然也考虑到了。
海马斯这玩意儿最要命的地方,不在于其超远的射程和打击精度,而在于这玩意儿他妈跑得飞快,是美式装备发展这么多年来,为数不多的“高科技游击武器”。
如果不能扼制住海马斯的速度优势,那么就无谈拦截阻击,更不要说将之消灭。
对此,周正当然不是没意识到。
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已经有了,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总归得先试试再说。
“我有一个计划,但没有十足的把握说这一定能成。”
“你说得对,单靠我们手头现有的武器装备和作战体系,对付不了海马斯这种跑得飞快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新的装备走马上线,目前已经在做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拿出一个实验版本。”
“新的装备?这......你是又去外面联系到了什么好东西吗?”
周正门路广、手段多,总能弄来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好东西。
安德罗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不过仍然好奇周正到底弄来的是啥,又打算具体怎么做。
反观周正这边的反应还有点神秘,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反而向着安德罗开口问道。
“有兴趣吗?要不要跟我过去看看?”
“过去......看看?意思是说已经弄来了?”
安德罗的面容是颇有难以置信,反观周正报以的回答则是笑着缓缓点头。
“算是吧,反正正在进行中,等到地方之后你就都明白了。”
“......”
猜不透周正这是啥意思的安德罗想了想,倒也未尝不可,随即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点头回应。
而这件事之所以能办成,很大程度上得感谢阿尔西姆此前不久刚刚送来的人才,来自乌克兰的卡拉切夫上尉。
正如阿尔西姆所言,这是个“专精手艺活”的技术型人才。
而且不仅局限于地面上的坦克装甲车,出于兴趣自学成才的卡拉切夫,连天上的东西也能搞一搞,就比如直升机以及无人机。
总之,这就是个有能力、经验够,喜欢动手折腾、捣鼓一番的人。
其来到周正麾下交出的第一个作品,并不是坦克装甲车辆,而是一款通过手工魔改,将两种装备结合在一起的无人机作品。
便是此时此刻的眼前之物。
“就知道你肯定还在加班,这么晚了还不休息吗?卡拉切夫同志。”
正带着伙计们在机库里的见证者-129无人机跟前忙活,闻声回头望去的卡拉切夫,一眼就看到了正和安德罗一起迈步走来的周正,旋即操着一口和周正相同的俄语迎了上去。
“白天城里刚刚遇上了袭击,我猜我的作品应该能帮上一些忙,希望快点拿得出手,所以就叫上大伙过来加加班。反正剩下的工程也没多少,这两天就能完工。”
“嗯......”
闻言点头的周正暂且不置可否,又看了一眼卡拉切夫背后的“团队情况”。
显而易见,在场忙活的,不止有卡拉切夫手底下这些同样来自乌克兰的老兵,还有一些阿拉伯人的面孔也在其中。
这些人并不是阿基尔那边的叙军战斗人员,而是来自于伊朗,被周正高薪聘请来的技术专家和地勤人员。
因为见证者-129,本身就是伊朗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中高端察打一体固定翼无人机,所以技术方面的活儿最好还是让伊朗人加入进来,给点建议意见和动手指导。
起码比初次上手接触到这东西的卡拉切夫自己瞎摸索强,完全能做到事半功倍,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跟我们介绍一下工程进度吧,卡拉切夫同志,我想知道你究竟做到哪一步了。”
“没问题,指挥员同志,请随我来。”
跟随着前面带路的卡拉切夫脚步,跟着安德罗一起来到这架静态摆放的见证者-129无人机旁边。
周正首先能看到的,便是被加挂在见证者-129机翼下的“某新型高精度空射弹药”,而且谈不上陌生,正是周正这边才交付给地面部队投入使用不久的“柳叶刀”3型巡飞弹。
眼下,被加挂在见证者-129机翼正下方挂点上的柳叶刀,已经外接了一堆线路连进笔记本电脑里,正在伊朗志愿者的亲自上手下,做着各种软件和系统的调试工作。
伸手拍了拍柳叶刀巡飞弹弹体的卡拉切夫,紧接着开口介绍道。
“空射火控系统的调试工作已经处理完毕,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信息化整合。”
“我们计划把柳叶刀和见证者的图传信号整合在一起,共用一条无线传输线路。等柳叶刀离开载机被空射出去后,图传信号就会先回传到见证者-129这里,再由见证者-129的机载设备进行二次中继传输,最终回传到地面控制站里。”
“固定翼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平台尺寸足够大,能塞得下大流量的上传下行设备。再加上柳叶刀本身的图传信号占用带宽也不大,就算是多枚一起发射,产生的上传下行流量也没有超出可承受范围。”
“所以用见证者-129作为中继传输与控制平台,是完全可行的,就和我早先预想的一样。”
单从装备本身的性能来看,柳叶刀无疑称得上是一款优秀的装备。
媲美一枚122毫米榴弹的战斗部装药量,具备出色的对重装备毁伤能力。
高达90公里的实战已知最远有效射程,更是直接刷新了人类有史以来,步兵班组武器的最远打击距离记录。
但柳叶刀还有一个短板,或者说可做升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