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再次跪地领命:“陛下放心,臣等一定全力以赴。”
待大臣们离开后,皇帝坐在龙椅上,回想着今日与苏婉的交谈以及大臣们的讨论。他深知,此次决策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必须慎之又慎。但有了苏婉的建议和大臣们的支持,他对未来的局势充满了信心。
“若此次能顺利解决边疆问题,朕定要重重嘉奖苏婉。”皇帝喃喃自语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廷按照商讨的方案,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传达朝廷提出的和谈条件;另一方面,着手筹备监察机构的设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舆论引导的相关事宜。
而苏婉回到丞相府后,并没有因为向皇帝进言而放松。她深知,接下来的和谈以及各项措施的实施都充满了变数,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于是,她继续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与府中的幕僚们保持密切沟通,随时为朝廷提供可能的建议和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苏婉的名声在京城悄然传开。一些官员和百姓得知她为朝廷出谋划策,解决敌军求和难题后,纷纷对她的智慧和胆识表示钦佩。“苏姑娘真是女中豪杰,竟能为陛下提出如此绝妙的建议,实在令人佩服。”“是啊,有苏姑娘这样的奇女子,是我朝之幸。”百姓们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而在朝堂上,一些原本对苏婉不太了解的大臣,在听闻她的建议后,也对她刮目相看。他们开始主动与丞相府交好,希望能与苏婉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她的治国理政之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往敌军营地的使者传回消息,敌军对朝廷提出的和谈条件虽有一些异议,但经过一番权衡,最终还是表示愿意接受。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大喜。他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和谈的具体细节,准备与敌军正式签订和谈协议。
在这个关键时刻,苏婉并没有置身事外。她密切关注着和谈的进展,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敌军的动态信息。她深知,敌军狡诈多变,即便表面上接受了和谈条件,也不能掉以轻心。
“敌军此次接受和谈条件,或许并非真心实意。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以防他们在和谈过程中或和谈后再生事端。”苏婉对父亲丞相说道。
丞相深以为然,说道:“婉儿所言极是。为父也觉得敌军不会轻易罢休。此次和谈,我们一定要步步谨慎,不可有丝毫大意。”
苏婉点点头,说道:“女儿已让府中的幕僚们密切关注敌军动向,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便会立刻来报。同时,女儿认为在和谈现场也需多加防范。”
丞相微微皱眉,问道:“哦?婉儿有何想法?”
苏婉神色凝重地分析道:“和谈之时,场所的安全至关重要。应提前安排大量身手矫健、忠诚可靠的侍卫暗中保护,确保和谈现场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掌控之中。而且,对于参与和谈的人员,无论是我方还是敌方,都要进行严格的身份核查,防止敌军混入奸细,制造混乱。”
丞相抚须沉思片刻,点头道:“不错,此事的确马虎不得。为父会与负责安保的官员商议,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苏婉又接着说:“还有,和谈过程中的文书往来、条款商讨,都要有专人记录备份。这些记录不仅可以作为日后查验的依据,也能在出现争议时,清晰地呈现和谈的全貌。”
丞相赞许地看了女儿一眼,说道:“婉儿考虑得如此细致,为父甚是欣慰。有你在,此事便多了几分保障。”
与此同时,朝堂上大臣们围绕和谈细节的讨论也在激烈进行着。对于和谈的地点,有人主张选在京城附近的行宫,认为此处地势险要,易于防守,且彰显朝廷威严;也有人提议在边疆的中立地带,这样既能体现公平公正,又能让双方更直观地感受到边疆局势,便于就相关问题进行协商。
经过一番权衡,皇帝最终决定将和谈地点定在边疆一座经过精心修缮的城堡中。此地距离双方营地都有一定距离,且防御坚固,便于双方往来,同时也能让朝廷的军队在周边形成有效的威慑。
确定和谈地点后,又一个关键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和谈使团的人选。这不仅需要有卓越的外交才能,还要有坚定的立场和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在复杂的谈判环境中维护朝廷的利益。
经过层层筛选和举荐,最终选定了以礼部尚书为首的和谈使团。礼部尚书为官多年,精通外交礼仪,善于言辞,且在处理各类复杂事务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沉稳。此外,还挑选了几位熟悉边疆事务、擅长军事谋略的官员一同前往,以便在涉及军事相关条款时能够准确把握。
苏婉得知和谈使团的人选后,对父亲说道:“父亲,礼部尚书经验丰富,自是合适人选。但女儿觉得,不妨再选派一位擅长揣摩人心、洞察细微的谋士加入使团。敌军狡诈,多一个人多一份保障,关键时刻或许能识破敌军的隐藏意图。”
丞相思索片刻后,觉得女儿所言有理,便将此事告知皇帝。皇帝欣然同意,经过一番挑选,选定了一位素有“智多星”之称的谋士加入和谈使团。
随着和谈日期的临近,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中。百姓们既渴望和平的到来,又担心和谈会出现变数。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议论着和谈的事情,对朝廷的决策充满了关注。
而在丞相府,苏婉依旧没有放松警惕。她每天都会与幕僚们分析收集到的敌军情报,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找出敌军可能的阴谋。
“小姐,今日得到消息,敌军在和谈地点附近增派了一些兵力,虽说是常规的巡逻,但不得不防。”一位幕僚前来汇报。
苏婉秀眉微蹙,思索片刻后说道:“敌军此举必有深意。立刻将此事告知父亲和朝廷,让他们加强和谈现场以及周边地区的警戒。同时,继续密切关注敌军这支部队的动向,一有异常,马上来报。”
“是,小姐。”幕僚领命而去。
几日后,和谈使团正式出发前往边疆。京城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为使团送行,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祝福。苏婉也来到街头,望着远去的使团队伍,心中默默祈祷和谈能够顺利进行。
在边疆的城堡中,和谈现场布置得庄重而严肃。双方代表陆续抵达,气氛略显紧张。和谈一开始,便围绕着割让土地的具体范围展开了激烈交锋。
敌军使者试图模糊边界概念,想要少割让一些土地。我方礼部尚书据理力争,拿出详细的地图和历史资料,明确指出按照之前商定的条件,边界划分应当清晰明确。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敌军使者最终不得不让步。
接下来在赔偿损失的问题上,敌军又试图拖延交付时间,并减少赔偿物资的数量。我方使团成员毫不退缩,严厉驳斥了敌军的不合理要求。那位被特意选派的谋士更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识破了敌军以次充好的企图,让敌军使者无言以对。
在人质问题上,敌军使者面露难色,提出能否降低人质的身份等级。我方使团坚决不同意,强调人质必须是皇室宗亲或重要大臣子弟,这是确保和谈协议能够得到遵守的关键保障。
和谈进行得异常艰难,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但在我方使团坚定的立场和巧妙的应对下,敌军使者逐渐意识到无法在关键问题上占到便宜。
而在和谈的间隙,苏婉安排的眼线密切关注着敌军的一举一动。果然,他们发现敌军有一支小分队趁着夜色,试图接近和谈现场,形迹十分可疑。
眼线立刻将这一情况上报给朝廷和苏婉。苏婉得知后,心急如焚,她一面通知父亲加强和谈现场的防御,一面建议朝廷派遣军队对这支可疑的敌军小分队进行拦截。
丞相收到消息后,迅速做出部署。和谈现场的侍卫们提高了警惕,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同时,朝廷派出的军队在半路上成功截住了敌军小分队。经过审讯,得知这支小分队是敌军派来试图破坏和谈的刺客。
这一消息传到和谈现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我方使团严厉指责敌军的背信弃义行为,敌军使者顿时陷入了被动。他们深知,如果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谈很可能就此破裂。
敌军使者不得不向我方赔礼道歉,并表示会严惩相关责任人。我方使团则借此机会,再次强调了和谈的严肃性以及敌军遵守协议的重要性。
经过多日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在各项条款上达成了一致。和谈协议正式签订的那一刻,整个城堡内外都响起了欢呼声。这意味着边疆的战火有望熄灭,百姓们将迎来久违的和平。
消息传回京城,全城欢庆。皇帝龙颜大悦,对和谈使团的成员进行了重重嘉奖。而苏婉在幕后的贡献也被众人知晓,皇帝特意下旨褒奖苏婉,称赞她“心系国家,智谋超群”。
苏婉得知和谈成功的消息后,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她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边疆的稳定和发展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此刻,她为自己能够为国家尽一份力而感到无比欣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廷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始逐步落实各项后续措施。监察机构正式成立,人员到位后迅速展开工作,对边疆地区进行严密监控。人才培养计划也有条不紊地推进,边疆各地的学府陆续开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边疆地区的百姓们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后,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他们在朝廷的支持下,积极投入到战后重建中。农田里重新响起了耕牛的哞叫声,村庄里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苏婉时常关注着边疆的动态,看到边疆地区在一步步走向繁荣,她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她知道,这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她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婉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国家。她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谈,激励着无数年轻男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而苏婉本人,也在继续关注着国家的大小事务,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书写着属于她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