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阿姨好!”
张小刚恭敬地向李家父母打招呼,然后又向周国宏点头致意。
张家父母已经在家里准备好了饭菜,虽然简单,但很丰盛,显然是花了心思的。
张父是个质朴的农民,但说话有条理;张母更是热情好客,不停地给大家夹菜倒水。
饭桌上,周国宏有意引导话题,让双方多交流。
通过交谈,大家了解到:张家虽然不富裕,但也不像李家父母想象的那么穷。
张小刚在工厂的工资不低,家里有三亩良田,还养了几头猪。
张父虽然有些老寒腿,但干农活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张家人都很本分勤劳,邻里关系也很好。
席间,张小刚讲了他和李小芳的计划:两人打算结婚后先在县城租房住,等攒够了钱再买房。他在工厂已经有了一定地位,未来有望升为班组长。
“小芳,以后就辛苦你了。”
张母拉着李小芳的手,眼里满是慈爱,“我知道你爹妈担心什么。小刚腿不好,但心好,手也巧。他从小就懂事,家里的活都是他一个人扛着。你要是嫁过来,我们一定待你如亲生女儿。”
李小芳眼圈红了:“婶子,我知道小刚的好。我不怕吃苦,只要和他在一起,我就满足了。”
看到这一幕,李家父母的态度明显软化了。
尤其是在参观了张家的房子和农田后,他们发现张家的条件虽比不上县城里的干部家庭,但在农村已经算是中上等了。
离开张家前,周国宏故意支开年轻人,单独和两家父母谈了谈。
“两位老哥,”
周国宏对两位父亲说,“年轻人的婚事,咱们做父母的当然要把关。你们看这两个孩子,感情这么好,又都懂事肯干,我看挺般配的。”
张父连连点头:“是啊,小两口处得好,我们做父母的就该成全。李老哥,你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对待小芳,不会让她受委屈的。”
李大山犹豫了一下,终于点了点头:“行吧,既然孩子们情投意合,我们也不好再阻拦。不过婚事得从简,我们家条件也有限。”
“婚礼的事好商量,”
张父笑着说,“重要的是两个孩子过得好。”
就这样,在周国宏的调解下,一场可能导致家庭破裂的婚姻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回村的路上,李大山悄悄对周国宏说:“多亏了你啊,周总。要不是你从中调解,这事怕是要闹得不可收拾。我也是担心闺女受苦,没想到那小伙子家条件还不错。”
周国宏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婚姻大事,确实要慎重。但最重要的是两个人能不能和睦相处,你们做父母的操心是应该的,但也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幸福。”
李小芳的婚事成了村里的一个典型案例。
从此,每当村里有类似的婚姻纠纷,大家都会想起这个故事,也更加尊重年轻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