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始料未及的灾难,却也是村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通过这次集体抗灾,村民们不仅收获了新房子,更收获了团结互助的精神财富,这将成为村庄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周国宏站在村头,望着远处皑皑的白雪,他相信,经过这次磨难,村里一定会变得更好,村民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春天来临的时候,周国宏按照计划开始了震后重建工作。
材料早已准备妥当,施工队也组织好了,就等着天气转暖动工。
三月的一天,县里突然来了通知:要在全县推广“农村经济多元化”,鼓励发展乡镇企业。这个消息一下子在村里引起了轰动。
“乡镇企业?那是什么东西?”
村民们纷纷议论。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田里刨食,对企业这个概念还相当陌生。
周国宏从县里带回了一沓资料,仔细研读后,召集村干部开会讨论。
“这是个机会,”
周国宏对大家说,“国家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还有配套的扶持资金。如果我们能办起企业,不仅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能解决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可是我们村能办什么企业呢?”
老陈疑惑地问,“我们这什么资源都没有,又没技术,能干什么?”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
周国宏说,“我觉得可以从我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村盛产水稻和小麦,为什么不尝试办个小型加工厂?比如米厂或面粉厂,加工自己的农产品,还能服务周边村庄。”
“这主意不错!”
刘根生点头赞同,“咱们村的粮食一直是卖原粮,价格低。如果能加工成米或面粉再卖,肯定能增加收益。”
“但问题是,办厂需要资金、设备、技术,我们哪来这些东西?”
村会计李大山问道。
周国宏笑了笑:“这正是我要说的重点。县里现在有专项资金支持乡镇企业,我们可以申请贷款。设备方面,可以先买二手的,降低成本。至于技术,我们可以请县粮食局的技术员来指导,或者派人去学习。”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尝试办一个小型米厂,主要加工本村和周边村庄的稻米。
他先是去县粮食局了解米厂的基本情况,然后又去农业银行咨询贷款事宜,最后还去邻县考察了几家已经运行的乡镇米厂。
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规划,周国宏制定了一个可行的米厂方案:总投资5万元,其中3万元申请县里的支持资金,2万元由村集体筹集。
厂址选在村西头的一块闲置地上,初期规模不大,主要设备包括一套碾米机组和简单的包装设施。
方案提交给村民大会讨论时,大多数村民都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疑虑:
“万一亏本了怎么办?那可是村里的钱啊!”
“我们没做过这行,能行吗?”
“外面的大米厂那么多,我们这小厂能竞争过人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