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势在必行
中午,坤宁宫。
张家父子在这里跟朱祐樘小夫妻俩一起吃了顿午饭。
朱祐樘还邀请金氏来日入宫见张玗,等于说是让丈母娘到皇宫内苑来跟妻子会面。
等吃过中午饭,另一边清宁宫又派人来请张峦过去。
张峦本来不想年前去见他大姑,可是就连朱祐樘都劝他过去一趟,最后张峦只能无奈前往,只留下张延龄在坤宁宫内继续做客。
“延龄,你再跟我说说那些火器的事吧。”
朱祐樘本想问问张延龄有关火器的设计和改进思路。
但张延龄还是把话题带到了盐政改革的问题上,因为这才是张家目前直面的朝中最大压力来处。
皇帝出于绝对的信任,把大明盐政改革的重担落在张峦这个户部右侍郎身上,如此一来反倒让张家成为了众矢之的,必须要优先解决这个困扰。
儒官因循守旧,最不喜欢改革,哪怕是在某些问题上的确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以至于如今盐法都快要彻底崩坏了,儒官所想仍旧不是改弦易辙,甚至连缝缝补补他们都不愿意去做。
朱祐樘道:“其实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近年来,盐政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致使西北既没有足够多的军粮供给,朝廷也没有拿到任何盐税款项,而盐商又说自己没赚到钱,无法经营下去。
“再看市面上,官盐腾贵,百姓也没得到实惠,连怀大伴都说,正是因为盐政出了问题,才导致很容易吃坏人的私盐日益泛滥。
“延龄,你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吗”
张延龄瞬间感觉到,正处于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期的朱祐樘,很希望了解事情的内在原因。
但可惜的是,作为皇帝的姐夫,活在一个封锁严密的信息茧房中。
只有人告诉朱祐樘盐政崩坏的结果,却没人解释成因,更不会认真跟他剖开来好好分析,导致朱祐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张延龄也在想,这大概就是身为封建王朝皇帝的悲哀吧
张延龄道:“陛下,其实纳粮开中之法,从设计伊始就存在一些弊端,只是因为最初施行时效果很好,才把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掩饰了过去,并没有人意识到其长久危害。”
朱祐樘点头道:“你说说看。”
张延龄道:“纳粮开中,盐商需要把粮食运到西北各军镇,或是在西北就地进行商屯,或是从内陆运粮过去,折换成盐引,再把盐引拿到各大盐场去兑盐,再把产出的盐运到市面上进行变卖,这是一整套流程。”
“有什么不对吗”
朱祐樘问道。
“姐夫,你想啊,这一套流程走下来,怎么也得半年以上时间吧”
张延龄微笑着说,“从产粮区购买粮食运输北上,送到边关,到最后把盐运输到各地,批发给坐商,这都还不算销售的过程,说半年时间都是少的。”
朱祐樘仔细想了想,点头道:“既要往边疆运,还得去盐场支盐,程序是有些繁琐。”
张延龄道:“所以盐商才会抱怨,说什么‘远赴边疆纳粮,价少而路远,多有不便’。总的来说,这一整套流程被人为分为了三部分,由不同的人在做。”
“三部分”
朱祐樘脸色带着不解。
张延龄点头道:“第一部分,有人专门负责往西北运送粮食,然后把粮食卖给那些等着兑换盐引的人;
“第二部分,拿着商贾卖来的粮食,由专门的人将其变成盐引,然后把盐引拿去盐场兑换,或者是直接转手卖给他人,让他们去盐场兑换官盐;
“第三部分,从盐场支到盐后,运到官府指定的销售区域,卖给当地的坐商,由他们负责进行变卖。
“如此一圈下来,一张盐引要经过四道手,才会真正变成百姓家中的食盐。”
“这么麻烦吗”
朱祐樘大吃一惊。
他研究了半天盐法,也没想过盐巴兑换和销售过程竟这么复杂。
张延龄道:“经此辗转,敢问姐夫,那刚出产的盐价是多少,流到百姓手中又是多少盐价还能看吗
“官盐腾贵,百姓还能买得起吗丝毫没有质量保证的私盐不就得泛滥而私盐一泛滥,官盐就更不好卖了,然后次第打击上游盐商,影响他们买粮兑盐的积极性,这根本就是个恶性循环。”
朱祐樘听到这里,无奈点头:“经你这一说,我才知道,原来纳粮开中,竟有这么多弊端。其实他们一直跟我说,老祖宗的规矩不能更改,否则西北没了商囤,会严重影响大明边塞的稳定。”
张延龄听到这里,终于理解到,为什么叶淇变法到后世会饱受争议,甚至被认为是大明灭亡的根源。
其实叶淇不过是因为粮开中之法已彻底崩坏,不得不被动做出改变,结果却成了背黑锅之人。
张延龄解释道:“陛下,西北将士的军粮获取,其实主要来自于军屯,商屯在边屯中不过占少数,往往连两成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