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0936【自古以来】
冬春之交,正是安南种稻之时。
刚刚由升龙府更名的大罗府,还有被申利叛军肆虐的天德府,大量肥沃良田赐给朱康带来的官吏、工匠、医生和将士。
这些田产的原主人,要么被朱康抄家灭门,要么被叛军屠戮抢劫。
土地上原有的佃户,还有那些战争流民,也被分配给朱康的手下,让他们佃耕刚赏赐出去的土地。
杨再兴分给朱康的五百将士,当初全部挑选的还未娶妻者。
这些人也通通被朱康赐婚,婚配女子主要来自罪官的女眷。比如杜英武、杜嗣武的几个族妹,还有叛贼申利的女儿,就被赐婚给几个大明军官。
其余将士,即便在大明已有妻子,朱康也鼓励他们在安南纳妾。
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安南百姓很多,其中不乏失去家庭的女子,还有罪官家里的丫鬟女仆,将士们都可以去任意挑选。
初春时节,先后有两支船队,在太平江入海口登陆。
一支船队来自广州,一支船队来自钦州。他们有些是朱康麾下人员的家眷,有些是朝廷安排过来的士子,还有些是朱康招来的两广商民。
那些士子,皆屡试不中之辈,以超过三十岁的秀才为主。
秀才身份只能维持三届乡试,连续三次都考不上举人,秀才身份就自动取消了重考。
很多三次不中的两广秀才,已经考得心灰意冷。
听说到了安南,就能做教授、教谕,还能分到肥沃土地,他们就报名来投靠朱康。
还有一些两广商贾,以前就有跟安南贸易。得知豫王殿下摄政安南,而且还能在大罗府(升龙府)白捡商铺,也让家中庶子带着伙计来安家落户。
随着这些家眷、士子、商民抵达,朱康心里就更有底了。
但让本地贵族和官员极为不满!
“殿下,赐田时多有纠纷,只能快刀斩乱麻。”谢洪说道。
朱康问道:“都是什么纠纷?”
谢洪说道:“彼此言语不通,又不熟悉本地情况,赐田时依靠本地官吏执行。有本地官吏趁机占田,也有胡乱划田之人,侵害大明将士和安南地主之利。臣虽派人一直监察,但很难完全查清楚,只能杀鸡儆猴处死一批。那些被胡乱占田的安南地主,有人做官的自然要归还,没人做官的就只能自认倒霉。”
“初来乍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家都要尽快熟悉本地事务。”朱康理解执行难度,由于言语不通,他在跟本地人交流时也很郁闷。
安南是五代独立出去的,虽然读书人都会写汉字,但能说汉话的越来越少,已渐渐生出民族自主意识。
朱康拿出一本书:“这是翰林史馆编撰的,刚刚跟将士家眷一起送来,朝廷足足印刷了五千册。”
谢洪双手接过,一看书名就大喜:“有此书在,十年之后,安南定矣!”
这本书的名字,叫《交趾志略》。
开篇讲述华夏起源,把百越也视为华夏分支。
而交趾人的祖先,则属于百越当中的骆越。因此,交趾百姓也属华夏族裔。
交趾地区的第一个国家,是古蜀国被秦所灭之后,蜀国王子泮南奔而建立。都城为古螺城(升龙府城附近),唤作瓯雒国,也叫安阳国。
接着又是秦国南征、赵佗自立、汉设三郡、隋唐统治、五代割据……
也即是说,《交趾志略》这本书,把上古时期的安南,也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从此一直属于中国,分裂出去还不到二百年!
朱康问道:“该怎样推行此书?”
谢洪说道:“把会说汉话的读书人,召集起来每天学习,考试合格就给他们授官或升官,再让他们拿着《交趾志略》去传播。还要勒令朝中文武大臣,选送家族子嗣到国子监读书,让这些官宦子弟学会说汉话,每个人都必须背诵《交趾志略》。”
“这样还是有点慢。”朱康不太满意。
谢洪笑道:“那就对外出售此书,今后安南的初授官员,还有升官之前考核,通通都要考《交趾志略》。如果《交趾志略》考得不合格,新科进士就不得授官,已经做官的就不准升迁!”
朱康点头:“甚好!”
这种做法,在目前的安南可以见效,因为他们自认“天南小中华”,把周边异族都视为蛮夷。
而且,安南还没有任何一本官修史书。
只在五代独立之后,渐渐出现积攒出一些未编史料。
越南的第一本官修史书,叫做《大越史记》,还要再等一百年才问世!
即便是《大越史记》,也实在绕不开中国。
《大越史记》记载如下:
神农氏的三世孙帝明,生了个儿子统治北方。又在巡游岭南时,生了个儿子统治南方,叫做泾阳王。
泾阳王娶洞庭君之女,生下雒龙君,有洞庭龙王的血脉。
雒龙君又娶仙女妪姬,生下一百个儿子,于是形成百越。所以,雒龙君是百越之祖。而且百越人的祖先,同时拥有龙族和仙族的血统。
那一百个儿子当中,其中一个叫雄王,这是真正的越南始祖。
雄王建立的国家叫文郎国,东至南海,西抵巴蜀,北到洞庭,南接胡孙(占城)。交趾之地,只不过是文郎国的十五部之一。
以上这些神话,已经够扯淡了,接下来的更搞笑。
古蜀国王子泮,竟然把文郎国吞并了。雄王虽有神力,但武备不修,整日饮酒作乐,蜀军杀来还在醉酒状态,最后吐血落入井里淹死——洞庭龙王的后代咋淹死了?
接下来又写战国七雄,然后秦始皇派兵南下,赵佗、西汉、东汉、南朝……
说实话,除了神话部分,《大越史记》还算正常,至少比朝鲜那部史书更正常。
即便是神话内容,也都参考了《尚书》和中国神话。
《大越史记》的作者,承认越南人是神农氏的后代,承认自己的起源来自中国(主要源自巴蜀、洞庭和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