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持续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禁牧休牧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促进了森林草原休养生息。贵南县还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中,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在全力消化当地苗木的基础上,吸纳当地用工人数要占到总用工人数的80%以上。
贵南县茫拉乡克周村村民才郭麻:我是克周村的,每年种树,一天能挣到150元。今年,在过马营种了一个多月的树,到这边也将近20天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这么多钱,对我的生活也非常有帮助。
当地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新途径,不断创新防沙治沙模式,随着治沙效果的长效保持和土壤条件的持续改善,草原的退化沙化现象得以改善。
贵南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林业工程师余庭龙:通过近几年的科研调查发现,沙漠中气候条件较差,蒸发量较大,导致一些青杨和乌柳出现了退化情况。我们与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了八十亩的实验性针叶树种的补栽工作,主要采用的树种是樟子松、云杉,实验已进行了四年,从目前的生长来看,成活率较高。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全县的防沙治沙成效区进行大规模种植。
到目前,当地已累计投资超过17.5亿元,治理沙漠化面积221万亩,贵南县的森林覆盖率,由1992年的2.6%,提高到19.24%,草原植被盖度由52.82%提升到65.82%。在黄沙头以及木格滩周边,筑起300多公里的“沙漠绿色长城”。
“人防”向“技防”转变生态保护工作更高效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生态稳定向好。而在我国最早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的巡护举措也实现了“人防”向“技防”的转变,森林管护、生态保护工作,更加高效有力。
杨刚和殷明鹤,从事保护工作都已有近20个年头,他们说,“铁脚板”“活地图”,是老一辈巡山人守护大山的真实写照,但当时,往往人力投入大,效率却不高,也存在人员安全隐患。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头道保护站巡护员殷明鹤:有些森林的“死角”我们巡护不到,保护区内,分林型、林向,每个地区有什么物种、植物,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单靠我们脑子记很难。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头道保护站扑火队组长杨刚:现在各个入山点都有监控,比方说人往里一进,这边大监控就能看见,我们就可以奔那个坐标点去,进去搜索,很精准。
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数据管理指挥中心,分布在长白山区域的3300多个红外镜头,每天会把实时拍摄到的视频汇聚到这里,形成对长白山日常管护和监控的数据支撑。为了配合保护区开展的打击非法捕猎、非法采摘、违规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数据中心持续提升设备数量和质量,如今已经形成“空天地一体”数字化监测网络。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负责人张荣杰:在空中我们有卫星遥感的服务,无人机日常对保护区进行巡查,地面的高点我们还有了望台,上面建设有“森林眼”等一些设备,道路和森林的边界,还有700兆赫相机和道路监控。
依托“空天地一体”数据监测网络,长白山管委会结合辖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类型等因素,规划布设了57条样线和5个样点,形成重点区域全覆盖、其他区域有效兼顾的监测网络。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办公室检疫员张辉:幼虫会上树取食,取食爬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就会进行监测,一天能有多少幼虫。
与此同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各类野外自动虫情监测设备,和检测、防治、化验设施设备,也全面提升了保护区的防控能力和水平。近期,巡护人员正在针对落叶松毛虫,定期跟踪样本,并形成数据,进而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等高效手段。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头道保护站巡护员殷明鹤:针对我们的巡护工作,也增加了很多内容,比如说病虫害、疫源疫病,不像以前趋向于保护和防火,现在我们覆盖面更广,更关心我们保护区森林的健康状况和野生动物的健康状况。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负责人张荣杰:长白山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保留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它还是整个东北亚的生态屏障。保护好长白山的一草一木,保护好长白山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吉林省以及其他地区的自然状况的可持续发展,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