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话,他补充一句:“诗歌就别推荐了,我能力不足水平有限,看不懂现代派诗歌。”
“谁又看得懂现代派诗歌呢,舒婷他们那一批的朦胧诗挺美的,还能看懂,现在的诗歌,已经走火入魔,真的是打脑壳。”编辑笑了起来,笑完,道:“这一期国内最好的文学作品,是孙三石那边发表的系列散文《思维的乐趣》。”
刘新武精神一振:“孙三石又有新作,还是散文。这个孙三石,就喜欢搞散文系列,什么毛病?”
孙三石的《文化苦旅》在当初发表的时候,就是以系列的方式在《中国散文》上连载。散文也连载,可谓是开了国内的先河。还别说,这个系列真的好棒,简直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文学界也受了很大影响,全盘西化。但孙朝阳却反其道而行之,从《棋王》开始寻根,并在《文化苦旅》散文系列中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效果也非常好。
也因为《文化苦旅》的连载,孙三石一举把《中国散文》杂志干到月销售二十万册,把这本二流杂志干成了散文圈的旗帜。
如今,在散文家的心目中,天津的《散文》是东邪,孙三石主持的《中国散文》就是西毒。杂志发表的散文经常有奇怪的内容,有美食,有旅游,有小清新心灵鸡汤,有吸引军迷的枪械知识。上个月还搞了个收藏的专场,讲了很多收藏界的趣事。
这孙三石脑壳里的鬼点子层出不穷,邪得很。
说回写作这事,孙朝阳虽然才气过人,创作灵感就没有枯竭的时候。但这一年来,却不怎么写东西,实在太懒。
刘新武对此事很腹诽的,他却不知道,孙朝阳在东京的时候,写了一本轻小说,日常也要写《灌篮高手》的细纲,那才是下金蛋的凤凰,文学创作收入太低,他才没有兴趣呢。
编辑笑道:“老刘,谁说是孙三石写的。”
刘新武意外:“不是他的作品吗?”
编辑摇头:“不是,作家笔名王骁波。”
刘新武:“王骁波,没听说过,文章很好吗?”
编辑:“这个散文系列写得……”他顿了顿,道:“那散文怎么说呢,很奇特,和现在的主流写法不太一样。”
刘新武:“孙三石的《中国散文》上刊载的文章,从来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也不奇怪。”
编辑:“实在太有趣了,整个编辑部的编辑们几乎是笑着把这期的《中国散文》看完的,我们组的小廖你晓得吧,一边笑一边拍大腿,把自己的大腿都拍青了。老刘,我无法形容《思维的乐趣》,这样,我去把杂志找来,你读一读就知道了。”
做为国家级文学刊物的编辑,每天要看无数的稿子,其中不乏第一流的作家。大家的眼界都是极高的,也已经审美疲劳了。任你多好的文章,不合眼缘,该毙还得毙。
《思维的乐趣》能够让编辑这么强力推荐,肯定有独特的东西,刘新武来了兴趣:“麻烦你找本过来,让我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
编辑:“老刘,你不会失望的,这是阅读的乐趣,也是思维的乐趣,名如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