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是个出海的好天气。
迎着微咸的海风,负手立于卧碑亭中,远眺着平海军消失在海平线后,高俅仍保持着伫立的姿势,久久未曾转身。
“义父,咱们得赶回济州去了。”
公孙胜在一旁等了许久,忍不住出言提醒。
“你说……”
高俅并未转身,而是悠悠然,问了一句:“他们,能找到那个地方么?”
“倭国就那么大,又有义父给的明确地名,想来很快就会有好消息传回。”
公孙胜语气轻松,倒是很乐观,又说道:“再说了,有那两位陪看晁盖同去,区区倭国,自然是畅通无阻的。”
其实,若不是走不开,他完全可以亲自驾着红云,一寸一寸的翻遍整个倭国,去把义父心心念念的宝地给找出来。
“但愿吧……”
要说倭国是有什么地方,能让高俅如此患得患失,还得从那晚,他与蔡京的密谈慢慢说起。
……
“太师见谅,你这二十年所施的钱法,某,实在不敢苟同!”
虽然话是难听了些,但高俅明白,在这种事上,就得照直了说,可容不得遮遮掩掩。
毕竟,留给大宋的时间,不多了。
“那你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蔡京宦海沉浮数十年,什么样难听的话没听过,更何况,高俅这小子给了他足够惊喜,他也想听听,这小子能说出何等惊才绝艳的见解。
“华夏钱法,历经了三次大变革!”
高俅一上来,便语出惊人,引得蔡京兴致大起。
“愿闻其祥!”
“那便听某,慢慢道来……”
政治经济学是拿手科目,高俅侃侃而谈的样子,像极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夫子。
按他所说,第一次大变革,是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或者更早之前,便是如此。
在古汉字中,凡是值钱的玩意儿,大都与“贝”有关。
随着商品交换的增多,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光靠捡海边的贝壳,已经无法满足日常的需要,加上贝壳易损,有些聪明的商人开始用铜,仿制天然的海贝。
于是,铜币出现了。
铜币的出现,代表着第一次华夏货币的变革,由自然,转向人工。
第二次变革,由杂乱,向统一形状的变革。
从商朝一直到战国后期,华夏的货币形态,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时不仅各国自铸货币,就连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币,楚国的蚁鼻钱……
直到始皇帝一统天下,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唯一的通用货币,才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情况。
第三次变革,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转变。
自秦一统天下货币,便规定在钱币上明确标注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二十四铢为一两)”等。
唐武德四年,唐高祖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了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上不书重量,而写年号。
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做法,怎么说呢,大受后代历任统治都的追捧。
此例一开,之后但凡对于自己的文治武功有点追求的帝王,都会铸造自己专有的钱币。
自此,华夏的钱币再也不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