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餐,韩诗妍派车将路敬德奶奶、陈卓然大伯送回省城路府,郝霞大嫂和两个家政员,轻轻将路敬德奶奶抬下车,坐在轮椅上,来到卧室,服侍路敬德奶奶躺在床上休息。
不大一会儿,路敬德奶奶呼噜声响起,郝霞大嫂、陈卓然大伯,轻手轻脚出门、关门。郝霞大嫂不解的问道:“才去了几天呀,咋就回来了?”
陈卓然大伯说:“妈非要回来的,她说这几天老做梦,梦见匡老爷子、陈老爷子、雅鹭妹妹还有开普老弟,可能是太想念他们了吧。”
郝霞大嫂沉默了一会儿,压低声音说:“陈教授,咱们给妈妈买寿衣去吧。”
陈卓然大伯,愣了一下说:“不至于吧,妈的精神头好着呢,不至于这么快就去世啊。”
郝霞大嫂说:“陈教授,您可别不信,咱妈已经九十七岁了,随时都有可能。”
陈卓然大伯说:“妈说过,她不穿寿衣,已经给自己准备好去世时穿的衣服了。”
钱懿臻从韩诗妍那里,得知路敬德奶奶,突然要求回路府的消息后,问明原因,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赶忙给郝霞大嫂打去电话。
郝霞大嫂说:“我的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您卓然大伯却不以为然,说他妈可能是累了,睡一觉就好了,......。”
钱懿臻又给袁艳琴道长打去电话,说了一下路敬德奶奶的情况,袁艳琴道长详细分析、说明了,老人在临终前梦见已故亲友的现象,可能涉及心理、生理、文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几种常见的解释角度:
1.心理层面的解释
情感需求与未完成的心愿,老人可能潜意识中渴望与逝去亲友「重逢」,尤其在孤独或面对死亡焦虑时,梦境可能成为情感慰藉的出口。
对死亡的潜意识准备,荣格学派认为,人类心灵中存在对死亡的普遍原型,梦见已故亲友可能象征心灵在逐步接受生命终结,通过熟悉的面孔缓解对未知的恐惧。
2.生理与医学视角
临终阶段,身体机能衰退可能导致脑部供氧不足或神经递质紊乱,引发幻觉或异常梦境。部分研究显示,濒死体验者常报告“见到已故者”,这可能与颞叶或边缘系统的异常放电有关。
药物或病理影响,某些药物(如镇静剂、止痛药)或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可能影响意识状态,导致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模糊。
3.文化与信仰的诠释
灵魂接引的象征,许多文化(如道教、基督教、民间信仰)将此类梦境视为“灵魂向导”的显现,认为逝者会引导临终者平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这种解释常被赋予灵性意义,带来心理安慰。
集体潜意识的共通符号,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临终梦境”现象,可能反映人类对死亡共通的集体心理模式,如对“团聚”“归宿”的深层期待。
4.社会学视角的解释
孤独与联结,老人可能因为同龄人越来越少,社交圈缩小或身体衰弱感到孤独,而梦境中的故友象征对「联结感」的渴望。这种现象也可能是对一生关系的回顾,通过梦境完成内心的告别仪式。
这种现象对老人和家属都可能具有疗愈意义,它帮助缓解对死亡的恐惧,赋予生命终结某种温暖的叙事。
若老人因此感到平静,无需过度担忧;若引发焦虑,可通过陪伴、倾听或专业临终关怀疏导情绪。最终,这种现象的核心或许是生命在尽头时,以独特的方式与自己、与他人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