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桑园镇前黄山村:历史文化与传说故事的交织
在莒县桑园镇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有一个犹如璀璨明珠般镶嵌其中的村落——前黄山村。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岁月的沉淀,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又好似一个神秘的宝盒,流传着诸多神秘而生动的传说故事,这些共同构成了前黄山村独特的魅力画卷。
一、前黄山村的地理风貌与村落布局
前黄山村位于莒县桑园镇,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坐落在一处风水俱佳的地方。它南观鲤鱼(惠安辋川鲤鱼岛),北倚麟麒(本村后麟麒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有望族之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
走进前黄山村,村落布局犹如一幅错落有致的画卷。村庄环绕着一座古老的山峦而建,山峦宛如一位沉稳的长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村子里的房屋多以传统的土木结构为主,灰色的瓦顶错落相间,宛如一片片灰色的鱼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大街小巷蜿蜒曲折,犹如一条条灵动的蛇,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光滑如镜,每一块石板都像是一位智者,默默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村中的小巷犹如血脉一般,将一户户人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邻里之间的情谊在这狭窄而温馨的巷子里得以传承和延续,仿佛是一首永恒的歌谣,回荡在人们的心间。
二、前黄山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据相关资料记载,自北宋哲宋元佑辛末(1091年)起,前黄山村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已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伫立了九百多年。关于其始祖的身份,由于近百年来世事变幻如风云,谱牒大多如秋叶般飘散,故而答案如繁星般众说纷纭。然而,最具说服力的史料,当属那出土的几块墓志铭,它们宛如沉睡千年的历史见证者,向我们诉说着前黄山村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的陇州房黄保齐的墓志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记载着:“侄孙讳妈佑,字保齐,居惠安之前黄,其一世祖讳昇,赐进士出身,宋大理寺卿,如飞鸟迁徙般由莆迁惠,为前黄之始祖”。2000年,又有前黄陇州房的先祖黄明心的墓志铭出土,恰似一阵春风,吹开了历史的迷雾,其上称:“君讳明心,字少清,黄氏先祖昇公,如凤凰涅盘般在宋至和年间考取进士,宋大理寺评事,自莆田迁居惠安前黄,历经二世祖讳理公及二十一世讳云蒸公,皆如蛟龙出海般先后考取进士”。
前者碑文为前黄二十四世祖时任福州府永福县训导黄廷贤所撰,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立于清道光三十年六月,这无疑表明前黄村的始祖与莆田的迁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前黄解元房黄在帷的墓志铭则如同一把神秘的钥匙,载有:“自始祖进士校书郎理公,如鸿雁南飞般由莆徙惠之鳌塘(前黄清时属六都鳌塘铺)而宅焉”,其中提到“始祖”为校书郎黄理由莆徙来,这与之前所说的黄昇为始祖、黄理为二世的说法,恰似两条交错的河流,产生了冲突。
近年来,为了探寻家族的源头,族人如执着的探险家,远赴祖居地莆田黄巷查考族谱,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如拨云见日般证实了仍为黄理迁惠开基前黄,而后迎接其父大理寺卿黄昇来惠,并奉为前黄始祖,至此,两种说法才如两条并行的铁轨,终于有了定论。
三、前黄山村的传统建筑与文化遗产
前黄山村宛如一座历史的宝库,其中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建筑,犹如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更是村庄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一)黄素石楼
黄素石楼,这座俗称“土楼”、又名“定楼”的建筑,宛如一颗璀璨的宝石,坐落在前黄村西南面。它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是福建省唯一一座纯粹的石筑土楼,由黄素、黄堂官父子历经三十多年的心血雕琢而成。
主楼宛如一座雄伟的堡垒,石构方形平顶四合式三层楼阁,构造房屋36间,楼外还搭建有72间环屋,总计108间正辅房屋。从整体上看,石楼以独特的布局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犹如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堡,令人心生敬畏。
石楼内部结构犹如迷宫一般复杂而精巧。墙壁的厚度犹如铜墙铁壁,最宽处可达1.4米,窄的地方也有0.73米。三层楼的墙面上都设有三个大、小窗门,仿佛是石楼的眼睛,二三层楼内彩栋画壁,雕刻着精美的雕饰花鸟,在光线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堂皇别致,犹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三层顶楼的四面墙角,各自伸出一个设有射击孔的哨楼,哨楼宛如忠诚的卫士,长宽各2.8米,高3.6米,防御功能不言而喻。大楼与楼埕的正面有一道砖屏墙,宛如一道坚固的防线,两旁各有一个拱形小砖门,屏墙的边沿各敞开一个缺口,犹如通往神秘世界的通道,通道对面的两旁各有一个长方形石大门,石大门与围绕大楼的东西南北厢房连成一体,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
西南石大门的南侧,自西向东排列着一长列带有天井、庭院的外南厢房,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大楼前方,石埕如阶梯般分三层铺展,石板整齐排列,面积达453.6平方米,埕北有一木构的埕门,宛如一座庄严的城门,埕门外有一石埕,同样铺有三层石板。这三个石、砖埕的北面,周边环绕着72间厢房,它们犹如忠诚的卫士,紧密地守护着主楼,基本保持着原状,散发着浓厚的古朴气息。
(二)侍卫府
前黄侍卫府坐落于涂楼自然村黄素石楼旁,建于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此处关于建造年份资料可能有误,原文为1978年,推测应为1878年,它是一座典型的皇宫式宏伟建筑群。整体坐东朝西,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屋盖铺瓦筒,燕尾式屋脊犹如飞鸟展翅,高翘欲飞。前面的砖埕宽阔无比,两旁各安置着一个石砌的“旗杆座”,宛如两根挺拔的华表,外面环绕着一道高大的砖围墙,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彰显着府府邸主人的尊贵身份和显赫地位。
这座侍卫府的主人是黄正元(公元1844年—1906年),字抡卿,号舜廷。他在清同治癸酉科(公元1873年)考取武举人,光绪丁丑科(公元1877年)中武进士,并被赏戴蓝翎御前侍卫,乾清门行走,诰授武翼都尉,诰封修职郎。在他成为侍卫官之后的第二年,便兴建了这座主楼侍卫府。
走进侍卫府,屋檐下用白灰雕塑着众多山水人物、花卉树木和飞禽走兽等形象,它们栩栩如生,仿佛拥有了生命,随时都会从墙上跃下,与人们互动。凹入的大门两旁,犹如被精雕细琢的翡翠般,用绿瓷棕砖等镶嵌出精美的“麒麟呈祥”“花鸟闹春”等图案,大门顶端,那浅黄底浮金字的“侍卫府”横匾,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皇家风范的光芒。横匾上的左下角,那蓝底红字的光绪御玺印钤,仿佛是岁月的印记,见证着往昔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