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巨唐再临(2 / 2)

“怎么只剩四万了,还有四万呢?副总管侯君集他们呢?”李世民从马车车窗探出脑袋问。

“回陛下,那个……”李世绩支支吾吾地回答:

“侯君集、李道宗和薛万彻带着另外四万人,叛逃辽东了……”

他嘴里的“辽东”早就不局限于平、营二州之地了,而是专门指代李明留下的,涵盖高句丽、薛延陀、河北与部分中原、齐鲁之地的庞大割据政权。

“叛逃辽东……”

李世民轻声重复一遍,并没有再继续问下去。

这一路人马从凉州南下,直奔长安。

而另一边,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所率领的突厥/吐谷浑部队也没有闲着,直接从大非川出发,沿湟水东进,在鄯城(西宁市)进入大唐地界,按照原方案,沿渭水向长安进发。

两支部队、两个方向,齐头并进。

这肃杀浩荡的架势,不像是回家,倒像是准备进攻敌国首都了。

表达的潜台词也是显而易见——如果坐镇长安篡居主位的李治,敢在陛下回京的路上动手脚。

那阿史那社尔率领的另一支部队,会第一时间奔赴长安,将逆子斩首。

当然,李世民收到了李治的告白(求饶)信,心里也清楚,那个小儿子虽然糊涂了点,但还不至于突破底线,做出不忠不孝的蠢事。

从手下李世绩的态度就能探出一二。

所以他选择了武装游行,而不是让阿史那社尔直接从高原来个俯冲。

只是,李世民要对闯了滔天大祸的儿子亮明态度。

煞气腾腾的军队就像无数支刀笔,在“大唐”这张纸上写下了四个巨大的文字——

朕很生气。

…………

“父皇……呜呜……孩儿错了,呜呜……”

长安城门外,李治早就跪迎圣驾、痛哭流涕了。

在他身后,庶出的诸皇子、整个皇族、以及留在长安的文武官员,也全部都跪着,诚惶诚恐,迎驾的队伍长达数里。

李世民坐在马车里,掀开帘子、傲娇地不搭理他们,以示自己很生气。

立政殿。

打发走哭哭啼啼的后宫和近侍,回到久违的寝宫,李世民也不禁感到恍惚。

“阿爷!您这是……”

李明达正欣喜若狂地迎上来,却看见了父亲病恹恹如风烛残年的样子,脸色顿时煞白。

李世民拖着右半边不大听使唤的身子,宽和地笑笑:

“还行,比儿子听话一些。”

“父皇呜呜……”李治都把哭哑喉咙了,一路跟着一路跪。

李世民听得烦了,指了指李承乾:

“以后就是你皇兄做主了,如何处置你听他的。”

全凭皇兄做主……李治品着这句话的含义,莫名觉得好笑。

兄弟几个明争暗斗、机关算尽,有人连命都丢了。

结果最后,皇冠还是回到了最初的嫡长子头上。

这一通忙活搞得天翻地覆,结果是为了什么呢……

“皇兄,弟弟我……”

李治连为自己辩解的力气都没有,闷头道:

“我认罚。”

“太子哥哥……”李明达揪紧了衣衫。

“雉奴哥哥他并不是……”

“九郎犯下大错,若不重罚如何服众?”李承乾打断了妹妹的求情。

李治把脑袋越垂越低。

呼……李承乾长出一口浊气:

“罚你,去宗庙,跪三……跪三个时辰先。”

就这样?

李治疑惑地看着皇兄。

李承乾不耐烦地挥挥手:

“还不快去!

“阿兕子你陪着去,如果他跪得晕过去了你照顾他。”

连哄带踹的,他把弟弟妹妹给轰出了书房。

“你也出去。”李世民淡淡地说。

李承乾嘴角一抽:

“我?可是父亲,我不是陪您这一路走来……”

“吾有些事,要先和大臣们聊聊,你先去东宫歇歇吧。”李世民道。

话已至此,李承乾也不好再留着了,告辞退下。

留在京中的重臣们很快被宣上殿,每个人都在痛哭流涕。

当他们发现陛下中风了以后,哭得更厉害了。

真追究起来,这口锅他们也有一份,换在汉武帝时期,他们的十族都得凉快凉快了。

李世民不耐烦地左手一扫:

“生老病死乃自然之理,朕不会因此怪罪卿等。”

这才让大家的哭声小了一点。

说正事以前,李世民先依靠在龙榻上,扫视了一眼来者。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尚书右仆射高士廉、黄门侍郎刘洎、御史大夫韦挺,其余的就是一些尚书、侍郎之类,充数的货色。

这就是留在京中的所有高官了。

“就你们几个?其他人呢?”李世民感到很疑惑。

“启禀陛下。”高士廉道:

“去年陛下刚出征时,左仆射房玄龄等大臣,便被时任监国调往了辽东。”

“然后就一直呆在那里,到今天都没有回来?”李世民不由得提高了嗓音。

高士廉摇头:“一个也没有回京。”

“辽东,嘶……”李世民玩味地咂摸着。

从凉州这一路过来,他听到最多的情报就是关于“辽东”的。

差不多就在他整合突厥的时候,辽东那边的政权也没有闲着。

鲸吞人才、鲸吞土地、鲸吞士兵、鲸吞百姓、鲸吞一切……

辽东——更确切地说,整个大唐的东北地区——仿佛是一只出不进的貔貅,迅速膨胀成为了一支势力雄厚的割据力量。

毫无疑问,李治治下的长安朝廷根本控制不了那头巨兽。

东北实质上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于大唐之外的政治实体了。

至于那个实体的领袖是谁,李世民暂且蒙在鼓里。

反正不可能是手刃李泰的李靖。

“长孙无忌不在,难道长孙无忌也去东北了?”李世民又问。

高士廉回答:“是的,陛下。数月前,赵国公夜遁离开了长安。”

李世民惊讶地挑起了眉毛。

这是回大唐以来,最让他讶异的消息。

不过他很快整理心绪,把话题带回到正事上。

“先不谈辽东,朕召你们过来,是商议一件要事。

“过几日,朕将传位于太子李承乾,朕仿先皇故事,为太上皇。”

群臣顿时大惊,立刻高呼不可。

陛下只是病了,又不是崩了,为何要提前让位?

再说,太子那是人君的样子吗?

李世民却伸出能动的左手,制止了众人的劝谏。

“朕意已决,今日是通知卿等,而不是商议,卿等不必多言。”

在场的人本来咖位就低,加上他们在过去半年有“事二主”之嫌,先天地低一头,便不敢再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

除了一人。

那便是高士廉。

“启禀陛下,从长安到地方,各地的坊间都盛传着一则消息,那便是——

“监国李明并未死去,而是逃到了辽东。

“如今吞并高句丽和大半个薛延陀、割据大唐东北部的政权,其控制者很可能便是李明殿下。”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对这则小道消息并没有感到多少意外。

从进入大唐起,这则流言就不绝于耳。

因为流入东北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有什么消息根本藏不住的,早就满天飞了。

而从实际表现来看,东北的那一套套动作,也确实很有李明的风范。

包括把他的士兵和大臣都“拐骗走”这一点……

“然后呢?士廉,你想说什么?”李世民连眉毛都不皱一下。

高士廉紧张地咽了咽口水,深知自己一会儿所说话语的分量。

“臣以为,论才干,监国远胜于太子。

“储君关乎大唐社稷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同小可,不可不明察。

“倘若监国依然在世,那储君的人选……陛下是否要再思量思量?”

高士廉是长孙无忌的舅舅,也就是太子舅舅的舅舅。

可他却站在了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李明一方。

更别提那个肉身投奔的太子舅舅了。

连天生的太子党都是如此,天下民意如何,不必多言。

对此,李世民却只是鼻子轻轻哼了哼:

“才干……什么是才干?谁来评定?如何让诸皇子展现才干,评定以后又如何让诸皇子接受这个结果?

“难道每过一代,都要让皇子们打一遍擂台?每过一代,都要掀起天下大乱?”

他这一连串反问,与其说是反驳高士廉,不如说是在反驳曾经的自己。

要不是他作死搞出个四子夺储,天下怎么会天下大乱?

他怎么就不明白,只要事关珍贵无匹的帝位,一切形式的竞争,最后都会升级成战争?

所以李世民并不怪罪任何人,包括李治和李世绩。他才是一切乱象的罪魁祸首。

“都是朕罪有应得,朕不想让后代再这么乱下去了。

“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古人诚不我欺……”

李世民虚弱地说。

“从李承乾开始,大唐立嫡长,不立贤。”

对,只能是嫡长子继承制。

只有唯一客观权威、排除一切人为主观判断的标准,才能消弭内乱的因子。

“朕欲于十日后退位,立承乾为帝,由他收拢东北残局,结束这场闹剧。

“谁赞成,谁反对?”

书房里静悄悄的,无人再敢吱声。

继位一事,就此落定。

第二天大朝会,李世民当众向天下宣布了这一消息。

只要不出意外,十天以后,李承乾就将成为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

故事不出意外的没有出意外。

一切按计划进行,李承乾顺利登基,正式加冕称帝。

李世民退位,以太上皇的身份辅导新君治国。

大唐终于结束了历时半年之久的群龙无首局面,整顿乱象,宛如重生。

新生的大唐,其疆域覆盖了从西北突厥到南方儋州的广大地区,雄踞西域、虎视吐蕃。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一个巨大的新唐朝,诞生在了李明的卧榻之侧。

(本章完)

最新小说: 火影,这游戏世界好像有点真 她找白月光,我闪婚豪门大小姐! 我的26岁养猪生涯智造西游大计 穿越荒年:我用空间娇养小夫郎 开局留学生,我的系统超神奇 纵横剑谷 奶萌锦鲤下凡,开局俘获大暴君! 借金怀 骗子魔修又死了 灵霄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