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来到这里,妙成凤和妙成龙分开已经有半年了,话说妙成龙和盛有亮想着赶紧学完《妙法西域记》,也想去象成国去逛逛,希望女王和何坛主能同意。所以,他们加快了学习进度,并且更加认真了,今天是学习第六记:
我问上师:我如何理解缘起性空?
上师回答:一个池子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它自身有个固定不变的“池子实体”。它的特点是空的,所以才起名叫池子。这种空性圆满周遍,正因如此,池子的大小、形态才能千变万化。人也是如此,众生的本质并非是一个个与色空等孤立的、固定的个体,其实质是菩提妙明觉性,这种觉性遍布一切生命,以根器显性而用,使生命与色空等相圆满合一。但实际上性觉是空的,唯妙明为然。所以,世间的变化、事物的有无轮替,无不是此六根感知的轮替变化。
我又问:生命的身体一掐就痛,我能理解,那物体,声音,光子等的觉性又如何体现?
上师答言:你要知道一切六根器作,尘相也是六根性体,根尘同源,同为无上菩提妙觉如来。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物体吧,组成它的每一个要素,本质上还是能明者。就好比物体由分子和原子构成,如果这些分子原子不是菩提那个能明体,我们根本就无法明白他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世间一切事物,从微观粒子到宏观世界,其相体也是菩提清净妙明的性体,就如同芦苇,表面有相无性,实质是空无相,这里的“空”即“性”,是此空无性体的觉明本质才能让我们知见了别他们是什么。正是这种定义万物的根本,其本身无形无相、空无一物的空性,才能使一切因定义而存在并且千变万化,就如同虚空不辞诸相发挥,这就是“缘起性空”。
我继续问道:物相变化是缘起,本质为菩提性体本空是性空,那是谁决定着池子的大小、一切的变化?缘起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上师答言:这一切都源于众生内心的贪求和执着。当我们心里执认大池子,那么看见的就是大池子,空间怎么会有大小呢?我们的心先有了对前尘的执着,才产生了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定义了各种事物,才引发出各种行为和现象,这些行为和现象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缘起”。就像心里有爱恋,就认为自己遇到相爱的人了;心里有怨恨,就以为自己碰到讨厌的人了,然后把这种自己心里的知见妄说成外界因缘变化。世间的各种关系,本质上都是因人们定义而有的因果报应,都是我们内心念头和行为的结果。比如前面的关于心里有爱的例子,依此就会引发父亲,父子,母子,亲戚等等的定义关系。
我又问道:如此说来,科学技术的发明也是众生执心定义造就的缘起,其本质还是众生的明了性,恒真空寂明湛,那现在人把它当真理花一生去学去求,岂不是徒劳?学习还有用吗?
上师回答:世间的变化是无量众生共同定义而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某一个人能决定的,这种共同作用也造就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对个人而言,不必执着于改变外在的一切,只要坚守内心的清明,不要被别人无明定义的一切给骗了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明白万物的本质皆是无上菩提,缘起性空,守住内心的清明,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迷惑,就能获得自在。学习本身并没有错,但要以符合“道”为根本,不盲目追求,不陷入别人定义的偏执(pua)。这样的学习不仅有用,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安顿内心。
我继续问:那我如何教育孩子,到底学不学这些所谓的知识呢?
上师回答:教育孩子,关键在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做事习惯。任何大事都是从细微处做起,再难的事情也是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我们可以观察时代的特点,引导孩子从当下能做的小事、容易的事做起。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不仅能在社会上立足,养活自己、成家立业也不成问题。
我继续问道:圣人常言“性净妙明”“菩提妙明觉性”“性觉必明”,这“觉”和“明”我如何理解?
上师回答:“明”就像我们内心的“明白之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明白”,我们才能正常生活、工作。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具备这种“明白之性”。它没有具体的形象,也不分你我,不受生死的影响。“觉”和“明”是菩提自性的一体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觉”是内在的本质,是驱动我们认知的力量;“明”是外在的表现,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根本,常常以识性展现。没有“明”,菩提自性就无法显现出世间万物;而没有“觉”,“明”也无从谈起。所以说,“觉”和“明”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只是说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