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也抿唇轻笑:";叶大哥在百姓心里,可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亲切多了。";
叶明摇头:";百姓淳朴,你对他们好一分,他们便记你十分。";
正说着,前方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几个工匠正在街口安装一盏巨大的走马灯,灯上绘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彩画,精致非常。
";这是……";叶柔惊讶道。
叶明笑道:";今年除夕,安阳府要办灯会,这盏灯是主灯,到时候全城的百姓都能来看。";
正说着,工匠们见到叶明,立刻停下手里的活计,纷纷行礼:";侯爷!";
为首的匠人恭敬道:";侯爷,您吩咐的灯,咱们日夜赶工,总算在年前做好了!您看看,可还满意?";
叶明走近端详,走马灯做工精细,转动起来时,灯上的画面栩栩如生,不由赞道:";好手艺!除夕夜全城百姓都能看到你们的杰作,到时候,你们可就是安阳府的名匠了!";
匠人们闻言,激动得脸色通红,连连道谢。
一行人继续向前走,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布庄、茶肆、酒楼、药铺,应有尽有。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家新开的铺子,门口挂着";玻璃镜";";自鸣钟";等稀罕物的招牌,引得路人频频驻足。
叶景年纪小,好奇心重,指着一家店铺橱窗里摆着的玻璃镜子喊道:";爹!那镜子好清楚!";
叶明笑道:";那是新开的西洋货铺,走,带你们进去瞧瞧。";
进了店铺,掌柜的一见叶明,立刻迎上来,满脸堆笑:";侯爷大驾光临,小店蓬荜生辉啊!";
叶明摆手:";今日我只是带家人逛逛,掌柜的不必多礼。";
掌柜的却执意要送一面小镜子给叶明:";侯爷推行商政,咱们这些商户才能安稳做生意,这点心意,您可千万收下!";
叶明推辞不过,只得笑着接过,转手递给了大嫂王氏:";大嫂,这个你拿着,梳妆用得上。";
王氏又惊又喜,捧着镜子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这可比铜镜清楚多了!";
逛完商铺,叶明又带家人去了新建的学堂。学堂里,孩子们正在先生的带领下诵读《千字文》,朗朗书声传出窗外,听得叶秋眼眶发热:";三弟,这些娃娃……都能读书了?";
叶明点头:";安阳府如今设了十所官办学堂,贫寒子弟免束修,笔墨纸砚皆由官府供给。";
叶风喃喃道:";咱们小时候,想读书都没机会啊……";
顾玉站在一旁,看着学堂里认真读书的孩子们,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叶大哥,你做的这些事,真的很好。";
叶明笑了笑,还未说话,忽然街上一阵喧哗,原来是几个百姓抬着一块匾额走了过来,匾上写着";青天侯爷";四个大字。
为首的汉子激动道:";侯爷!咱们街坊邻里凑钱给您打了块匾,您一定要收下!";
叶明连忙推辞:";这怎么行?我不过是尽了本分……";
那汉子却执意道:";侯爷,您来之前,安阳府的官儿只知道收税摊派,百姓苦不堪言。可您来了之后,减赋税、修道路、办学堂……咱们安阳府,如今可是北疆最富庶的地方!这块匾,您当得起!";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掌声雷动。
叶明心中感动,终于接过匾额,郑重道:";好,这匾我收了。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安阳府所有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
百姓们闻言,欢呼声更盛。
回府的路上,叶秋拍了拍叶明的肩膀,感慨万千:";三弟,爹娘可以今天没出来,不然的话看到你今天这样,不知该有多高兴。";
叶明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红灯笼,还有孩子们追逐玩闹的笑声,轻声道:";大哥,这才只是开始。";
";安阳府的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