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六军镜》《玉帐经》《兵家心书》《兵铃新书》在内。
其中《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是卫国公李靖军事思想、谋略的集中展现。
其中涵盖了为将者的军务安排、战斗思想、战略规划及意图、行军要义、扎营、结阵、进攻、防守、军械搭配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尤其是着重强调身为一个将领的明察、计谋、战略、战场态势感知预判、军队的训练以及军纪方面的要求。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这部兵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洽谈关于军事方面话题的对话,后期被编撰成了一部兵书。
书中李世民和李靖主要探讨了战场奇正和虚实方面的用兵思想。
李靖也正是在这场交谈中提出了【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的军事思想,极大地扩充了孙子的奇正理论。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这部兵书在宋朝的时候还被列入《武经七书》之中,是华夏古代的兵书经典之一。
至于《六军镜》这部兵书的主要内容是军队的组织、训练和战术执行。
重点强调军队的灵活性以及战术执行多样化的重要性,现在还有这本《六军镜》的明代抄本珍藏于华夏国家图书馆中。
而《玉帐经》《兵家心书》《兵铃新书》这三部兵书在五代十国期间就已经失传了。
《宋史·艺文志》中有记载这三部兵书的名字,但是没有具体内容,只有少部分内容片段在其他书籍中出现过。
可是现在王修缘手中有完整的三部《玉帐经》《兵家心书》《兵铃新书》兵书。
是不是卫国公李靖的亲笔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已经失传千年的三部兵书现在重新现世了。
王修缘专门打开眼睛的异能检查了一下,这三部兵书还是唐玄宗时期的手抄本,书中内容的准确性显然很有保障。
这下显得更加的意义深重了。
而《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六军镜》这三部兵书也基本上都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的手抄本。
看着眼前珍贵无比的六部兵书,王修缘结合李昇的生平思考了一会,突然也能理解李昇把兵书代替书法作品放进自己墓中的做法了。
李昇小时候吃了太多的苦,肯定是没机会好好读书的,所以他和华夏传统的父母一样,后来好好培养自己孩子文化学习就显得很正常。
这一点从李璟和李煜身上就能得到体现,这两人的文采一代更比一代强。
但是李昇是一个打出来、杀出来的皇帝,就算他被收养后有好好学习。
天赋不是特别强的情况下,书法这种高端玩意,他的欣赏水平后期就算再怎么培养,上限也就钉在那里了。
但是李昇是实实在在上了很多次战场的,兵法谋略对于他来说是一项生存技能。
所以他肯定会重视得多,这样的话,他把兵书善本代替书法作品放进墓中陪葬就很合理了。
另外就是陪葬的画作有比较大的区别了,当装着古画的箱子打开之时,王修缘必须承认他当时懵了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