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小说网 > 悬疑推理 > 高等教育课简集录 > 大专:社会心理学

大专:社会心理学(2 / 2)

4.基本归因错误: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低估环境的影响,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的作用。

5.自利归因偏差: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6.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7.态度转变:个体在同他人交往中,通过接受他人的劝说或新的信息,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的过程。

8.认知失调:当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舒服的感觉。

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0.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11.社会促进: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率的现象。

12.社会抑制:个体因他人在场而降低活动效率的现象。

13.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14.去个体化: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

15.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使得群体成员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偏移。

16.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密的状态。

17.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成分构成。

18.亲社会行为:个体自愿做出的对他人有益的行为。

19.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而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20.侵犯行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以下是为您补充的更多《社会心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个体在社会中占据的特定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模式。

2.角色冲突:个体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由于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3.刻板印象: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4.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6.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7.偏见:对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不合理的负面态度。

8.沟通: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9.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10.人际冲突:人与人之间在目标、利益、认知等方面存在分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11.社会影响:个体或群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受到他人或群体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12.社会比较:个体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

13.从众行为的信息性影响:个体因相信他人的信息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14.从众行为的规范性影响: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15.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救助行为减少的现象。

16.责任分散:在群体中,个体认为其他人会承担责任,从而降低自己的责任感。

17.自我展示: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形象、能力和价值等方面。

18.印象管理: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19.社会认同: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20.内群体偏好: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表现出更多的喜爱和偏袒。

最新小说: 太子爷不必装穷,江小姐已被你哥宠疯 种田:女穿男成扶弟魔中那个弟 签到百年无敌的我只想当一个俗人 奥特:曙光起源 王者峡谷之兔身逆袭 人在聊斋,从左千户开始证道成神 原神对比:这人实在是太超模了 灾年先断亲,手持空间赚翻天! 抗战:晋西北两个李云龙,我不信 野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