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为大专生参与特殊儿童的心理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而心理医疗实践则反过来推动课程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共同助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
1.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等。
2.智力障碍儿童: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显着限制,表现为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在生活、学习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困难。
3.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展和学习的儿童。
4.视力障碍儿童:存在视觉功能缺陷,包括盲和低视力,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的儿童。
5.学习障碍儿童: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存在一种或多种特殊性障碍,但其智力正常。
6.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在情绪或行为方面表现出明显偏离常态,影响其学习和社会适应的儿童。
7.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社交互动、沟通、兴趣和行为方面存在持续性缺陷和刻板重复行为的儿童。
8.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为每一位特殊儿童制定的符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方案,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9.融合教育: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安置在同一教育环境中,共同接受教育,促进彼此的交流和融合。
10.感觉统合失调:大脑不能有效地整合感觉信息,导致儿童在行为、动作、情绪等方面出现问题。
11.早期干预:对0-6岁的特殊儿童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其发展。
12.辅助技术:帮助特殊儿童克服障碍、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工具和设备,如助视器、助听器等。
13.无障碍环境:为特殊儿童提供的没有物理障碍、信息障碍和交流障碍的环境,方便其学习和生活。
14.特殊教育教师:经过专门培训,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教师。
15.特殊教育评估: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特殊需求等进行系统的测量和评价。
以下是为您补充的更多《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中的名词解释:
1.多重障碍儿童: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的儿童,如智力障碍兼听力障碍。
2.言语障碍儿童:在言语的产生、理解或运用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儿童。
3.肢体障碍儿童:因肢体残疾而导致活动受限的儿童。
4.脑瘫儿童:由于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的儿童。
5.唐氏综合征儿童:一种染色体异常导致的智力障碍和身体发育迟缓的儿童。
6.超常儿童:智力、创造力等方面显着高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
7.资源教室: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的,为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教育资源和支持的专用教室。
8.行为矫正: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改变特殊儿童不良行为的过程。
9.心理治疗: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特殊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状态的过程。
10.职业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
11.社交技能训练:专门针对特殊儿童进行的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12.适应性行为: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包括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
13.家长支持:为特殊儿童的家长提供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14.社区融合:特殊儿童融入所在社区的生活和活动,提高其社会参与度。
15.转衔服务:帮助特殊儿童从一个教育阶段顺利过渡到另一个教育阶段,或者从学校过渡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