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人在曾经被法国人霍霍地一团糟的西非大地上,曾经遍地都是、随处可见,本质上就和博纳特属于同一类人。
但也就是在3年前,瓦格纳的到来终结了这一切。
受前政府邀请,得到了官方背书的瓦格纳大军下场、前来平叛。
包括安沙尔在内的一众土军阀,搞搞窝里横内斗还两把刷子、能打胜仗,但真遇上瓦格纳那可就是耗子舔猫腚——纯纯作死了。
毫不意外的,被瓦格纳一鼓作气秋风扫落叶式击溃的安沙尔及其残余爪牙,彻底失去了长期盘踞经营的“老家匪窝”,残存的千余人武装就此成了流窜作案的“凶残悍匪”。
但3年前还在全力扩张势力范围与影响力的瓦格纳,并没有多余的闲工夫和心思去乘胜追击,彻底剿灭这股残存的叛军武装。
而是继续向西、向北拓展,力求将在非洲的势力范围连成一条线,能够相互策应支援。
事实上瓦格纳最后也确实基本做到了,这条几乎横穿了非洲大陆,连接中非西非的地图线,正是如今的“瓦格纳之弧”,标志着曾经的殖民地余毒时代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以当时的视角来看,毛子如此做决策是明智的。
就是要赶在对手反应过来、做出有效对抗前多划拉地盘,最大限度地扩张势力范围。
然后,生米煮成熟饭之时便是敌人悔之晚矣的那一刻。
但这么做显然也是有负面效应的,更留下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可能酿成大患。
三国交界地的恐怖组织和分离武装势力被“放置PLAY”,没来得及清理,把问题一直留到了今天由周正亲自解决,这算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再有就是克劳泽如今所面对的情况。
那曾经被瓦格纳打得只剩一口气,东躲西藏、苟延残喘的安沙尔,如今又带着其募集到的武装分子们再度卷土重来,以“安沙尔救赎军”这个新名号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内。
现在,既然这“安沙尔救赎军”能出现在这里,在这种关键的节骨眼上对机场展开“先汽车炸弹冲阵,紧接大部队强攻”的袭击。
针对性和急于求成、孤注一掷性如此之强,意味着什么也是明摆着的。
“看来未来科技给自己物色了一个好傀儡,也无外乎这个安沙尔能这么快卷土重来,看来‘自由援助’是没少拿。”
心中暗道的克劳泽已经对当下的局势有了清晰的判断。
与此同时果断下令。
“呼叫无人机支援,让边境线上待命的无人机立刻过来!向总部上报情况,快!”
“明白!”
留守指挥车的通讯员闻令立刻开始执行。
边境线上徘徊值班的无人机赶来,预计至少需要10到15分钟,螺旋桨动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速度终归是比不得喷气式飞机。
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只要能在这段时间内坚守阵线,控制住战场形势,基本上就问题不大。凌空高悬、精确打击的固定翼察打一体无人机,对任何无防空地面部队的杀伤力都是毁灭性的。
而克劳泽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止局势进一步失控。
比如说即便罗斯科夫一行人顺利起飞撤离,但在未来科技强令下发疯的“安沙尔救赎军”依旧要不惜代价拿下机场。到时候机场外围被封锁、内部被激战缠住的己方一行人,很可能想走就走不掉了。
现在早点呼叫无人机赶来,10到15分钟左右赶到现场,基本就对应了坚守货场阻击敌军完毕后的撤离时间,刚好能赶得上。
想到这里,自知马上要面对敌军强攻的克劳泽,不由颇有担心地回头望向伊尔-76所在的方向。
只见那庞大的机体在接应上最后一批登机人员后,已经迅速闭合尾舱舱门。
甚至在舱门都没完全关上的情况下已经在滑跑起飞,足见情况之紧急。
瞅这架势己方还能早些撤离,多少是件值得让人松口气的好事。
正当克劳泽的脑海中刚刚产生这样的想法时,下一秒再度降临的突发意外却又将之无情粉碎。
呜——
“什么声音?”
“炮击!敌军炮击,快隐蔽——”
轰隆——
跨越了近乎极限射程的漫长飞行距离,以亚音速飞行速度呼啸而来的弹丸是“未见其弹,先闻其声”。
反应迅速的瓦格纳战士们纷纷赶在炮弹落下前就地隐蔽,依托装甲车为掩体就近卧倒。
然而,那惊雷滚地般的爆炸声传来方向,却并非是己方脚下所在的临时阵地,而是自背后的机场跑道上传来。
“坏了!上当了!!!”
心中“咯噔”一下的克劳泽顿时大呼不妙。
敌人这是“不怕你跑,就怕你不跑”,甚至于此时还在激烈进行的外围猛攻,就是为了制造压迫感、紧张感,就是为了逼机场里听见动静的某些人赶紧上飞机跑路。
然后,就可以在飞机已经滑行到停不下来,没法“踩刹车”的前提下,干净利落地上演一出“机毁人亡”一举达成目的。
“拉起!快把飞机拉起来,罗斯科夫!那炮弹是冲你们来的,赶紧拉升!!!”
情况到了十万火急的最后关头。
着急到扯开嗓子大喊的克劳泽,已经连基本的呼号都顾不上,冲着无线电便是直呼大名式的提醒。
然而从无线电那头传来的消息,却更是令人当场眼前一黑。
“不行!速度还不够,前方跑道已经被截断炸毁了,我们冲不过去!”
“什——什么!?”
一想起自己不久前还在催促罗斯科夫赶紧登机、携目标离开,由自己留下来带人断后。
“好心办坏事”的克劳泽此刻简直是悔之晚矣,无比渴望地想要做些什么,却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而什么事都做不了。
天空中的大口径炮弹还在不断呼啸,却没有一发是奔着己方脚下而来,全都跟长了眼睛似的直冲跑道密集落下、连续炸响。
也就是在这时,沐浴在炮火轰炸下暂时还未被击中的伊尔-76,猛然间机头一拧。
靠着调整左右翼下发动机组输出功率差额的方式,瞬时产生强大偏转力,强行向左冲出了跑道。
在速度不够尚无法拉起,前方跑道又已被炸毁,再往前冲只会一头栽弹坑里坐等吃炮弹的前提下,这是唯一的办法。
代价就是冲出了跑道的伊尔-76,如同一头发了狂的公牛般开始横冲直撞,彻底失去了起飞的可能。
而那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愈发密集的重炮弹幕,也终于在此时一击命中了已然失控的伊尔-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