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衙途中,叶明偶然路过城隍庙,只见戏台上正在上演一出新编的《农具赋》。演员们手持着经过改良的犁和耙的模型,唱词中还不时夹杂着一些诸如“齿轮”“杠杆”之类的新词,让人耳目一新。
然而,台下的观众反应却各不相同。那些老大爷们听得一头雾水,不断地挠着头,似乎对这些新词汇感到十分陌生;而年轻人们则纷纷鼓掌叫好,显然对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非常感兴趣。
叶明在巷口的小摊上买了一包炒栗子。摊主使用的是一种带有温度计的炒锅,能够精确地控制火候,炒出的栗子香气扑鼻,口感绝佳。
武明堂一边剥着栗子,一边嘟囔道:“如今连卖零嘴的都如此讲究起来了……”
叶明笑着说道:“这说明咱们推行的新学有了成效,百姓们开始接受新事物了。”
正说着,突然从街边的小巷里冲出一群孩子,他们手里拿着自制的小风车,风一吹,风车呼呼地转,孩子们嬉笑打闹着跑过。
叶明注意到,那小风车的叶片形状和材质都与以往不同,似乎是用了新的工艺制作。
这时,一个孩子不小心撞到了叶明身上,手中的风车掉落在地。叶明蹲下身子,捡起风车,仔细端详,笑着对孩子说:“这风车做得很精巧啊。”
孩子眨着大眼睛,自豪地说:“这是我爹爹照着学堂里教的法子做的。”
叶明站起身,望向远方,心中感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变,正如同星星之火,在这古老的大地上悄然蔓延,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都会因这些新事物而焕然一新。
随后,他和武明堂继续回衙,而那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似乎还在身后久久回荡。
转过街角,叶明远远地就看到衙门前的广场上正在试放烟花。春妮带领着一群童子军在现场维持秩序,孩子们的手腕上都系着红色的布条,上面绣着“安阳巡查”四个大字,显得格外精神。
回到书房后,叶明坐在桌前,翻开《新政日志》,在上面添了几笔:“腊月廿三,见卖糖者用新秤,孩童嬉戏于算术……”
正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墨迹尚未干透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爆竹声。这声音比往年要响亮得多,仿佛是要将那陈旧腐朽的岁月彻底炸碎一般。
第二天晨光刚爬上安阳城墙,叶明就蹲在衙门口的石狮子旁啃烧饼。
芝麻粒扑簌簌往下掉,惊醒了蜷在狮子脚边打盹的野猫。这猫比去年胖了一圈,毛色油亮——官仓灭鼠新规见效了。
他准备今天再转悠转悠,看看如今安阳府被治理成什么样子了。
";大人,东市开摊了!";武明堂小跑过来,腰间新配的牛皮账本袋一颠一颠的。那是安溪皮革厂的新品,里头插着叶明设计的折叠算盘。
铁匠铺的老张正在演示新式火钳。钳头带弹簧,单手就能操作,引得围观汉子们啧啧称奇。";按叶大人的图纸打的,";老张擦着汗,";省力不说,打铁速度快了三成!";
隔壁布庄前支着三架新织机。老板娘王寡妇手脚麻利地换梭子,机杼声如急雨。";一天能织五丈细布!";她嗓门亮得很,";官仓收布还给现钱咧!";
叶明凑近看织机上的标牌——";安字叁号";,正是官府负责督导的那批改良机型。机腹藏着个小巧的齿轮组,运转时发出悦耳的咔嗒声。